[发明专利]基于三通电磁阀的三态排气速率可控式气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52002.5 | 申请日: | 2014-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90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王雷;谭久彬;杨文国;赵勃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5B13/02 | 分类号: | F15B13/02;F17C6/00;F17C5/00;F17C7/00;F17C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三通 电磁阀 三态 排气 速率 可控 式气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储气式气动执行机构,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三通电磁阀的三态排气速率可控式气路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力、石油和化工等领域的某些特殊场合中,很多情况下需要控制阀门在断液压源时,阀门能够迅速关闭。但是普通的液压机构不仅难以满足这个需求,还伴随着一系列的诸如损耗大、效率低、发热大、安全防护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三通电磁阀的三态排气速率可控式气路结构,达到作业快速可靠、动力损耗小、效率高、安全性好的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气源经由单向阀分别与贮气罐C和二位三通电磁阀A的a1端口连通,所述的二位三通电磁阀A的b1端口和c1端口分别与二位三通电磁阀B的c2端口和气罐连通,所述的二位三通电磁阀B的a2端口分别与贮气罐D和节流阀一端口连通,所述节流阀的另一端口和二位三通电磁阀B的b2端口同时与排气孔连通。至此构成基于三通电磁阀的三态排气速率可控式气路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特点是:
以空气为介质,利用空气的压缩性,实现集中供气,机械设计及维护大大简化;可实现工作速率的智能控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气动装置结构简单、轻便、安装维护简单;不易燃烧,可在高温场合使用,故使用安全;排气处理简单,不污染环境,成本低;输入及输出力矩和工作速度的容易调节比液压和电气方式的动作速度快;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可实现缓冲。对冲击负载和过负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使气动装置有自保持能力;适合远距离输送。
附图说明
图1是基于三通电磁阀的三态排气速率可控式气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作业时充气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作业时缓慢排气原理图
图4是本发明作业时迅速排气原理图
图中件号说明:1气源 2单向阀 3贮气罐C 4二位三通电磁阀A 5气罐 6二位三通电磁阀B 7贮气罐D 8节流阀 9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三通电磁阀的三态排气速率可控式气路结构,气源1经由单向阀2分别与贮气罐C3和二位三通电磁阀A4的a1端口连通,所述的二位三通电磁阀A4的b1端口和c1端口分别与二位三通电磁阀B6的c2端口和气罐5连通,所述的二位三通电磁阀B6的a2端口分别与贮气罐D7和节流阀8一端口连通,所述节流阀8的另一端口和二位三通电磁阀B6的b2端口同时与排气孔9连通。
作业过程如下
图2是充气示意图。在所述的基于三通电磁阀的三态排气速率可控式气路结构中,当二位三通电磁阀A4上电时,a1端口导通,b1端口截止,外界空气依次通过气源1、单向阀2、二位三通电磁阀A4导入气罐5,气路压力逐渐增大,气罐5贮存大量压缩空气。单向阀2和贮气罐C3的作用是防止外界输入空气发生扰动,导致气路内气压骤然下降。
图3是缓慢排气示意图。在所述的基于三通电磁阀的三态排气速率可控式气路结构中,当二位三通电磁阀A4断电时,b1端口导通,a1端口截止,气罐5里的压缩空气通过二位三通电磁阀A4的b1端口导通至二位三通电磁阀B6的c2端口。此时如果二位三通电磁阀B6上电,则其a2端口导通,b2端口截止,压缩空气经由贮气罐D7、节流阀8、排气孔9缓缓排出;当气路内部压力下降到指定阈值时,二位三通电磁阀B6自动断电,b2端口导通,a2端口截止,气路气压迅速下降。
图4是迅速排气示意图。在所述的基于三通电磁阀的三态排气速率可控式气路结构中,当二位三通电磁阀A4断电时,b1端口导通,a1端口截止,气罐5里的压缩空气通过二位三通电磁阀A4的b1端口导通至二位三通电磁阀B6的c2端口。此时二位三通电磁阀B6断电,b2端口导通,a2端口截止,气路气体迅速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20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