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少肉禽夏季运输热应激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52139.0 | 申请日: | 2014-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82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王鹏;王晓明;徐幸莲;黄玉萍;陈坤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45/00 | 分类号: | A01K45/00;A01K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0095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少 肉禽 夏季 运输 应激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少肉禽夏季运输热应激的装置及方法,属于环境控制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对肉禽在夏季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热应激进行抗热应激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夏季高温(环境空气温度>30℃)条件下,肉禽由于不适应运输中的高温会产生热应激。所谓热应激的概念为当环境温度超过家禽等热区的上限(过高温度、家禽的过高温度一般在32度左右,与家禽的品种、年龄、饥饿状态等有密切关系)时,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体温升高、代谢率也升高,产热的增加进一步加重了体热的蓄积,最终导致高热稽留,出现精神异常、内分泌失调、张口呼吸、食欲废绝、饮水增加、生产性能大幅度下降甚至死亡的现象。简单来讲热应激是在炎热气候条件下,气温超过肉禽本身体温调节能力,引起肉禽机体产生的一种特异反应。轻者影响代谢,重者虚脱死亡。肉禽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热应激与在禽舍中产生的热应激不同,采取的降温方式也不同;现有的禽类降温装置多集中于使用水帘对禽舍进行通风降温,由于禽舍中禽类是平面式分布,禽体热量在禽舍内呈均匀散发,故使用水帘降温即可满足此种条件下的降温要求;而运禽车上的禽类是立体装载,运禽车中间靠下部的禽只最容易因为通风不畅,温度过高而死亡,故采用传统的禽舍降温装置不能够对运禽车上的禽类进行有效地降温。
热应激对宰后禽肉品质不利,产生宰后生鲜时及烹调加热时汁液渗出过多的经济性状损失。为了减少这种热应激现象,现在的肉禽加工企业一般在肉禽运输到屠宰场后,用3种做法减少肉禽热应激:1)、将宰禽车停放于敞篷休息; 2)、在载禽车的顶端用水管(普通自来水管,内直径约2CM)自上而下人工冲淋而后休息约半小时;3)、在载禽车侧面用大风量风机吹风而后休息约半小时;其中做法2)和3)可同时组合使用。
采用做法2),局部易冷水冲淋过多而引起肉禽冷刺激对禽肉品质不利,且其余部位得不到有效降温;做法3)的局限性是载鸡车在敞篷条件下受侧面暴露空间的影响而使实际作用于肉禽的风量不足,通风及降温效果不理想;做法1)的局限性是降温时间过长,不能有效缓解热应激,经常会出现肉禽宰前死亡的现象。
本发明采用自墙壁向中间喷淋的雾化降温方式与由下而上的抽吸式顶端通风方式结合的技术方案,形成立体式雾化湍流,能够快速有效地对运禽车上的禽类进行降温,保证宰后禽肉质量,其技术效果优于以上3种做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少肉禽夏季运输热应激的装置及方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降低运输车内温度,有效而快速的缓解肉禽在夏季运输后的热应激情况,有利于保证宰后禽肉的加工品质,改善水分流失和肉质变软的状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减少肉禽夏季运输热应激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降温屋和降温装置;
所述降温装置包括供水单元、喷淋-通风单元和电路单元;
所述供水单元包括潜水泵、水管、高压泵和过滤器;
所述喷淋-通风单元包括若干喷头和风机;
所述风机包括抽风机和若干个轴流风机;
所述电路单元包括配电箱和电线;
所述降温屋包括侧墙两面、后墙、屋顶和用于取代前墙的卷帘门;所述轴流风机安装于两面所述侧墙上,所述抽风机安装于所述屋顶;所述潜水泵的出水口接入所述过滤器的进水口,所述过滤器的出水口与所述高压泵的进水口相连,所述高压泵的出水口与所述水管相连,所述水管上设置有若干所述喷头,所述水管架设在所述后墙和两面侧墙上且位于所述轴流风机的上方。
所述配电箱安装于降温屋室内或室外均可,所述电线预埋在所述侧墙和后墙内,通过电线连接所述配电箱和降温装置。
所述水管为闭环U型水管;所述水管包括平行设置的下水管和上水管;所述轴流风机包括若干个左轴流风机和若干个右轴流风机,所述左轴流风机平行安装于左侧所述侧墙上,所述右轴流风机平行安装于右侧所述侧墙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21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