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正交多用户接入发送及联合接收解调译码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53191.8 | 申请日: | 2014-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10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匡麟玲;吴胜;张弛;顾娜;陆建华;陈翔;倪祖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5/03 | 分类号: | H04L25/03;H04L25/08;H04L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楼艮基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用户检测 非正交 接收解调 译码系统 多用户 译码 联合 译码器 方式接入系统 干扰消除性能 通信技术领域 发送 多用户干扰 输出软信息 编码符号 并行结构 传输效果 调制处理 迭代处理 迭代过程 环境噪声 输出结果 特征序列 误码性能 线性计算 消息传递 信道编码 信号信息 译码处理 发送端 复杂度 接收端 解交织 有效地 解调 映射 送入 | ||
非正交多用户接入发送及联合接收解调译码系统及方法,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在发送端,多个用户采用非正交方式接入系统,将信号分别进行信道编码、编码符号映射、交织和调制处理;在接收端,将接收信号分别乘以各个用户的特征序列,先后经过多用户检测、解调、解交织和译码处理,然后将输出结果再次进行多用户检测,实现迭代过程。本方法基于消息传递思想,将译码器的输出软信息直接送入多用户检测中,实现译码与多用户检测的联合迭代处理。在线性计算复杂度下,本发明可以实现很好的干扰消除性能,并且有效地较低了环境噪声和干扰对信号信息的影响,得到了较好的误码性能和更可靠的传输效果,同时本发明可以实现多用户干扰消除和译码的联合进行,有利于并行结构的实现。
技术领域
非正交多用户接入发送及联合接收解调译码系统及方法属于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多用户通信系统中的一种非正交多用户接入以及消除用户间干扰的联合接收解调译码系统与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降低成本和高效地利用通信系统的资源,现有通信系统一般采用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交织多址(Interleaver Division MultipleAccess,IDMA)等非正交接入方式来区分不同的用户,随着用户数目的增加,用户间干扰会增加,从而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下降。
消除多用户间干扰的一类传统方法是将用户间干扰看作加性噪声,独立地检测各个用户的信息,系统性能严重受限于干扰。另一类方法是多用户检测,不再将干扰当噪声处理,而是将其视作具有一定结构的信息,具体是利用地址码之间的相关特性,抑制甚至消除多址干扰的影响。
根据算法是否线性,可以将现有的多用户检测算法分为线性多用户检测算法和非线性多用户检测算法。线性多用户检测算法是对传统的匹配滤波器的输出向量y做一个线性运算L,以消除多址干扰的影响。这种方法涉及到矩阵求逆运算,计算复杂度通常比较高。非线性多用户检测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干扰消除,即重构已经检测的用户信号,将其从接收信号中消除后再检测其他用户。这种方法会造成误差的传播,带来较大的延时。
本发明提出了非正交多用户接入发送及联合接收解调译码系统及方法。该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在发送端,多个用户采用非正交方式接入系统,在接收端,基于消息传递思想,将译码器的输出软信息直接送入多用户检测中,实现译码与多用户检测的联合迭代处理。在线性计算复杂度下,本发明可以实现很好的干扰消除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非正交多用户接入发送及联合接收解调译码系统及方法。在发送端,多用户采用非正交方式接入,在接收端,采用消息传递机制,实现译码与多用户检测的联合迭代处理。本发明适用于非正交接入的多用户通信系统,其目的是降低用户间干扰,提高传输的性能。
非正交多用户接入发送及联合接收解调译码系统,其特征在于,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多用户非正交接入及发送系统,一是多用户信号的联合接收解调译码系统,其中:
(1)多用户非正交接入及发送系统,设有信道编码模块、编码符号映射模块、交织模块以及调制模块,其中:
信道编码模块:对第k个用户的信息序列bk进行信道编码,k=1,2,…,K,经过信道编码后输出序列ck,L为编码之后序列ck的长度;
编码符号映射模块:把所述序列ck中的每一个符号分别映射为长度均为N的特征序列pk,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pk={z1,z2,...,zN},zi∈{1,-1},i=1,2,…,N,i为特征参数z的序号,N为特征参数的个数,符号的映射规则按照1→pk,0→-pk,映射后序列为rk;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31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良型梭芯套
- 下一篇:一种面向最优输出信噪比的系统SAR增益确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