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循环流化移动床捕获电厂烟气中CO2的工艺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55433.7 | 申请日: | 2014-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1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肖福魁;李磊;赵宁;银海;杨金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53/08 | 分类号: | B01D53/08;B01D53/12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刘宝贤 |
地址: | 0300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循环 流化 移动 捕获 电厂 烟气 co sub 工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捕获CO2的工艺及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使用固体吸附剂循环流化移动床捕获电厂烟气中CO2的工艺及装置。
技术背景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CO2的过度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势必成为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我国政府高度重视CO2减排问题,2009年正式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 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不附加任何条件,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决定了中国碳排放绝对量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增长。
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和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CO2年排放量已达约290亿吨,而现有电厂CO2年排放量约106亿吨,占全世界排放总量的40%左右,其中燃煤电厂76亿吨,占发电行业排放量的72%。据报告预测显示:2011年我国排放CO2总量约为74.5亿吨,其中来源于煤炭消费的CO2排放量约为56亿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燃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预计到2020年,煤电在全国发电量中的比重仍会占到60%以上。可见,以燃煤为主的火力发电企业是CO2主要的排碳源。因而对于电厂烟道气中的CO2进行捕获对于解决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CO2捕获、封存及利用技术(CO2Capture,Storage and Utilization,CCSU)被认为是短期之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根据IEA的研究,在CO2浓度控制在450ppm的情景下,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由提高能效带来的减排量将分别占当年能源相关减排量的65%、57%和54%。但随着提高能效技术的“天花板效应”逐渐显现、替代能源资源由易开发逐渐转为难开发等原因,CCSU的减排贡献必须逐步增加,从2020年占总减排量的3%上升至2030年的10%,并在2050年将达到19%。我国政府也在2013年明确提出发展CCSU技术是在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现实情况下,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项重要举措,并有助于实现煤、石油等高碳资源的低碳化、集约化利用,促进电力、煤化工、油气等高排放行业的转型和升级,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我国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各环节的技术研发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成本和能耗高、长期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待验证等问题,其中CO2捕集技术是CCSU全流程中成本最高的环节,约占全流程成本的70%左右,这也是限制CCSU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最大瓶颈。目前CO2捕获技术主要包括燃烧前捕获、化学循环燃烧、富氧燃烧捕获、燃烧后捕获技术。由于燃烧后捕获技术不需要改变原有的设备和布局,只需在原有的设备上加一套CO2捕获装置,在经济和技术上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在燃烧后CO2分离方法中,由于固体吸附剂(有机、有机-无机和无机类固体吸附剂),不易失活,循环利用率高,对设备几乎没有腐蚀性等优点开始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在吸附工艺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主要通过热重分析仪、固定床、小型流化床反应器来进行吸附CO2实验,但由于吸附反应的高放热特性和对温度要求的严格性,固定床内不易散热而引起局部温度过高,使反应不完全,尤其针对电厂烟道气排放气流量大的特点,对设备提出了吸附设备更高的要求,由于流化床层内流体和固体剧烈搅动混合,使床层温度分布均匀,避免局部过热,(或局部反应不完全)。流化床单位体积内气固相之间接触面积大,使界面的传热、传质速率增强,提高了反应强度和设备的生产能力,同样的设备容积,流化床的生产能力要比固定床大很多。因此,针对电厂烟道气排放气流量大的特点,采用流化床基于固体吸附剂吸附酸性气体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由于因此采用利用流化床反应器吸附CO2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54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