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的环保安全型防火电缆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57597.3 | 申请日: | 2014-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675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金伟龙;何宏亮;卢鹏程;肖剑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电线缆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282 | 分类号: | H01B7/282;H01B7/29;H01B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38339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环保 安全 防火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环保安全型防火电缆。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高层建筑、石油、矿山、冶金、船舶、电站、地铁、隧道等防火安全条件高的场合,所使用的电缆绝缘层,护套层大都采用含卤的绝缘材料。火灾一旦蔓延,不仅会产生大量的浓烟,而且会产生具有“二次灾害”的腐蚀性很强的卤化氢气体,危及人的生命,危害设备和污染环境。即使是采用无卤、低卤的阻燃绝缘材料,也只能延缓阻燃绝缘材料被烧成粉末的时间,如果持续被火烧的话,就渐渐变成粉末脱落,失去了保护作用,电线电缆很容易被击穿而造成短路,从而难以保障通讯、电力在火灾情况下的安全畅通。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世界环境组织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急待开发绿色环保型安全电缆以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是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也是全球人民的共同心声。
发明内容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环保安全型防火电缆。
本发明的方案如下:一种新型的环保安全防火电缆,包括电缆内芯和电缆外层,电缆内芯由三根或者四根导电线芯绞合而成;所述导电线芯是由绝缘屏蔽层、XLPE绝缘层、导体屏蔽层和耐火层依次从外而内挤包在导体上而成;电缆外层是由半导电阻水带、内衬层、铜丝铜带组合屏蔽层、半导电缓冲阻水带、铝塑复合带和陶瓷化无卤阻燃防火护套依次从内而外挤包在电缆内芯上而成。
所述导体由若干根直径相同的软圆铜丝有规则的,按同心式的,且相继各层次依不同的方向绞制而成的。
所述耐火层采用优质合成云母带材料。
所述铜丝铜带组合屏蔽层由一层铜丝绕包在一层铜带上组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具有防火、防水、无毒、环保、安全性高,适于特定灾难情况下仍能维持通电的电缆,救灾电源以及灭火,报警,照明,通信等的应急电源所使用的低烟无卤,无毒无公害的绿色安全电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导体;2、耐火层;3、导体屏蔽层;4、XLPE绝缘层;5、绝缘屏蔽层;6、半导电阻水带;7、内衬层;8、铜丝铜带屏蔽层;9、半导电缓冲阻水带;10、铝塑复合带;11、陶瓷化无卤阻燃防火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的环保安全防火电缆,包括电缆内芯和电缆外层,电缆内芯由三根或者四根导电线芯绞合而成;所述导电线芯是由绝缘屏蔽层5、XLPE绝缘层4、导体屏蔽层3和耐火层2依次从外而内挤包在导体1上而成;电缆外层是由半导电阻水带6、内衬层7、铜丝铜带组合屏蔽层8、半导电缓冲阻水带9、铝塑复合带10和陶瓷化无卤阻燃防火护套11依次从内而外挤包在电缆内芯上而成,铝塑复合带10既起到了电磁屏蔽的作用又起到了径向防潮的作用,采用了半导电阻水带6和半导电缓冲阻水带9,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分、潮气的纵向侵入,陶瓷化无卤阻燃防火护套11真正达到了消防、防火和安全环保的目的。
所述导体1由若干根直径相同的软圆铜丝有规则的,按同心式的,且相继各层次依不同的方向绞制而成的。
所述耐火层2采用优质合成云母带材料。
所述铜丝铜带组合屏蔽层8由一层铜丝绕包在一层铜带上组成。
导电线芯的截面积为4~500mm2,几何形状是圆型的。该电缆在500℃以上的高温和火焰烧蚀下,有机成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烧蚀转化成坚硬的陶瓷状物质,形成一层良好的隔绝层,阻挡火焰的继续燃烧,而且烧蚀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坚硬的效果越明显,可以达到1200~1500℃的耐火环境,同时被烧以后无任何灰烬残留,真正起到了良好的消防、防火作用和安全环保的目的。
尽管上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给予了详细描述和说明,但是应该指明的是,我们可以依据本发明的构想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等效改变和修改,其所产生的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说明书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电线缆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华电线缆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75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