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58415.4 | 申请日: | 2014-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44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涩谷伸二;林直己;泉裕乡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1/04 | 分类号: | B60K1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刘煜 |
地址: | 日本国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散热器 支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尤其涉及利用散热器作为惯性质量以实现车身前部的减振作用的车辆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属于汽车的减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以往,在汽车中为降低伴随行驶产生的车身前部的振动及噪音,采用被称作所谓的动态减振器的减振技术,即利用散热器或电池等搭载在车身前部的具有定程度的重量的部件作为惯性质量,以此来谋求降低车身前部的振动等的减振技术。
此处,为了获得动态减振器效果而利用散热器作为惯性质量时,如图7所示,通常采用如下的支撑结构:将散热器101的上部及下部经由吸收车辆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的振动的发挥弹簧作用的弹性装配部102而分别安装于构成车身的结构部件103、104。
此外,为提高汽车尤其是运动型汽车的操控性,有效的做法是降低车身的重心。为此,可考虑减小构成车身上部的结构部件的板厚以实现轻量化。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以往的散热器支撑结构中,若减小支撑散热器上部的结构部件的板厚,则该结构部件的支撑散热器的支撑刚性会降低,尤其会变得无法承受散热器朝向上方的移动负荷,有可能无法充分获得动态减振器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散热器支撑结构,能够维持散热器的支撑刚性,并且减小承受散热器的移动负荷的结构部件的板厚以实现轻量化并降低车辆重心,从而实现操控性的提高。
为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其用于将散热器的上部与下部安装于车身,其包括:多个上部保持部件,安装于构成所述车身的结构部件之一的护罩上部构件,以限制所述散热器的上部的水平方向的相对移位的力式保持该散热器的上部;多个侧部弹性部件,安装于所述散热器的左右两侧部;多个侧部卡合部件,安装于所述护罩上部构件以外的结构部件,抵接并卡合于所述侧部弹性部件的至少上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维持散热器的支撑刚性,并且减小承受散热器的移动负荷的结构部件的板厚以实现轻量化并降低车辆重心,从而实现操控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侧部卡合部件以单一体来表示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用于支撑散热器的上部的结构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图5是表示用于支撑散热器的侧部及下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用于支撑散热器的侧部及下部的结构的正视图。
图7是表示以往技术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6对应用本发明的散热器支撑结构的汽车的车身前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对在车身前部支撑左右具备冷却水室的所谓横流型散热器时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图1~图6中,箭头标记X表示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右方,箭头标记Y表示该车辆的行进力向的后方,箭头标记Z表示该车辆的上方。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器10的支撑结构的概略的立体图。
虽未图示,但在车辆前部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纵梁(未图示)。在该前纵梁的车宽方向的外方侧,设置有用于固定前轮的悬架装置(未图示)的悬架支撑塔(未图示),且在该悬架支撑塔的更外侧,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轮挡板加强件(未图示)。
在所述车轮挡板加强件的前端部连接有护罩上部构件20。护罩上部构件20在车辆前部沿车宽方向(箭头标记X及其相反方向)延伸设置,其两端部连接于左右的车轮挡板加强件。
护罩上部构件20为下表面敞开的剖面“コ”状的结构部件。护罩上部构件2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具有平滑地向车辆前方突出的圆弧状的形状,护罩上部构件2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以向车辆后方(箭头标记Y)延伸的方式形成。
在护罩上部构件20的下部,设置有构成车身1的前端壁的护罩板(未图示)。护罩板的上端部连接于护罩上部构件20的下表面,护罩板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连接于所述前纵梁的前端。
在车辆前部,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箭头标记Y及其相反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悬架构件30。在该悬架构件30上搭载有上述悬架装置及发动机(未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84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驱动力传递装置
- 下一篇:一种AGV机器人手爪夹持式接脱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