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转向柱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58515.7 | 申请日: | 2014-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28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权铉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万都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谢顺星;张晶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转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转向柱,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能够适当地吸收发生车辆冲撞或追尾事故时所产生的冲击,从而减少给驾驶员带来的伤害的车辆用转向柱。
背景技术
车辆的转向装置是为了任意改变车辆的前进方向而进行转向的装置。这种转向装置包括:操作机构,其包括转向盘,转向轴及转向柱等,驾驶员为了改变车辆的前进方向而直接对转向盘进行转向操作,所述转向轴与该转向盘连接成一体旋转并向所述转向盘传递旋转力,所述转向柱用于将该转向轴安装在车身上;齿轮装置或动力缸,该齿轮装置使所述转向轴的旋转减速来加大操作力并且改变操作机构的运动方向来传递给连杆机构,所述动力缸由液压作动来辅助驾驶员的转向盘的操作力;及连杆机构,将这种齿轮装置或动力缸的运转传递给前轮,且为了准确支撑左右车轮的位置关系而由转向臂、拖拽臂、转向节臂及转向横拉杆等构成。
若安装有如上所述的转向装置的车辆发生冲撞或追尾事故,则驾驶员的上身直接撞到转向盘而受到严重伤害,为了减少这种驾驶员的伤害,提出了设置于转向轴或转向柱等上的各种缓冲装置或缓冲结构。
并且,现有的转向装置中,为了根据驾驶员的体型提供更方便的转向盘的操作环境,具备能够使转向轴向车身的前后方向倾斜规定角度的倾斜功能、或者能够将转向盘向驾驶员的身体侧拉过来或将其向下按压以远离身体侧的伸缩(telescopic)功能等。
在此,对于只具备倾斜功能的转向装置提出了如下缓冲装置或缓冲结构:囊状物,设置于将转向柱安装在车身的部位,在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冲击时从车身脱离的同时吸收冲击;压入摩擦结构,将插入到内管的外管的规定部位拆下之后,与内管紧贴地折叠放入,从而在管之间的相对移动时产生摩擦来吸收冲击;或者成型杆(molding pin),设置于转向轴上,在转向轴受到冲击而轴向移动时破裂的同时吸收冲击。
而且,在同时具备倾斜功能与伸缩功能的转向装置中,缓冲装置和缓冲结构必须成为能够进行上部转向轴与下部转向轴之间的相对移动的结构,因此不能使用如上所述的成型杆,所以一般适用使用在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冲击时从车身脱离的同时吸收冲击的囊状物的缓冲结构,其中,使用囊状物的缓冲结构公开于授权专利10-0798851中。
另一方面,图1中示出同时具备倾斜功能和伸缩功能的转向装置的一例,图2中示出用于具备倾斜功能与伸缩功能的构成部,图3中示出用于具备倾斜功能与伸缩功能的构成部的仰视图。
如图1至图3所示,现有同时具备倾斜功能与伸缩功能的转向装置的转向柱10包括容纳转向轴P的外管100,引入到外管100中的内管200,设置于外管100而固定在车身的主支架300,与外管100一体固定且形成有伸缩用长孔410的伸缩支架400,与主支架300一体形成且形成有倾斜用长孔510的倾斜支架500,穿过倾斜用长孔510和伸缩用长孔410而设置的位置固定用螺栓600,以及为了倾斜及伸缩功能而与设置于所述倾斜支架500上的各种齿轮装置(未图示)连接来限制使用及未使用倾斜功能和伸缩功能的状态的调整杆700。
在如上所述的构成中,为了伸缩调整而按下调整杆700使外管100沿着箭头A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外管100的移动被限定至所述伸缩用长孔410的两端部卡在位置固定用螺栓600上的位置为止。
但是,在构成为同时具备倾斜功能与伸缩功能的现有转向装置的情况下,用于倾斜功能与伸缩功能的构成部和车辆冲击时起到对转向柱的缓冲功能的构成部是单独构成的,因此会使用到过多的零部件,从而存在组装工序复杂,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
并且,现有的利用囊状物的缓冲结构是在车辆冲击时瞬时吸收冲击载荷,因此无法完成为得到更大的冲击缓冲效果而所需的冲击载荷作用时间点的多阶段化,存在无法实现有效的冲击缓冲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转向柱,其在伸缩支架上进一步形成从伸缩用长孔延伸形成的能量吸收用长孔,通过该能量吸收用长孔与位置固定用螺栓的摩擦来吸收车辆冲击时的能量,从而通过减少零部件数量来缩减组装工序,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并且通过将能量吸收用长孔构成为多段,能够完成冲击载荷作用时间点的多阶段化,从而实现有效的冲击缓冲。
(二)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万都,未经株式会社万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85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