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附连紧固件部分的吹塑组件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59245.1 | 申请日: | 2014-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24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S.D.萨瑟兰;K.T.登普西;N.K.拉弗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D1/00 | 分类号: | B29D1/00;B29C49/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葛青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紧固 部分 组件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整合有塑料部件部分的附连紧固件部分的吹塑组件,和其方法。
背景技术
吹塑是一种制造工艺,用于形成中空塑料零件,且通常用于诸如汽车工业的工业中,以形成零件,包括但不限于用于车辆的扰流器。通常,由吹塑形成的零件要被附连到结构件。例如,在汽车工业中,扰流器附连到车辆的后部。这样,需要附连机构或装置以将零件附连到结构件。当前用于实现其的一个机构是利用T柱或其他紧固件,通常具有基部和轴。紧固件(一个或多个)附连到塑料零件,从而塑料零件绕基部的周边或圆周围绕基部的一部分。由此塑料零件与结构件对齐,该结构件具有预限定孔(一个或多个),紧固件(一个或多个)插入在其中。在结构件的另一侧,可匹配紧固件(一个或多个),诸如螺母,与紧固件(一个或多个)匹配,以将零件固定到结构件。
发明内容
提供了由吹塑工艺形成的吹塑组件。吹塑组件包括附连紧固件部分和塑料部件部分。附连紧固件部分包括基部,该基部具有支承表面且形成至少一个开口。所述至少一个开口构造为允许用于塑料部件部分的熔化塑料在吹塑工艺期间充分流动通过基部,从而附连紧固件部分与塑料部件部分彼此整合。附连紧固件部分的基部可基本上嵌入在塑料部件部分内,以增加吹塑组件的强度。
附连紧固件部分还包括轴,所述轴从基部的支承表面延伸。轴可焊接到基部。轴可构造为接收可匹配紧固件,从而吹塑组件可附连到结构件,诸如车辆。为实现此,轴可带有螺纹。
还提供了一种形成上述的吹塑组件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包括将如上所述的至少一个附连紧固件部分定位在模具上。模具具有腔室,腔室限定特定形状。方法则包括将塑料部件部分插入到模具中。该方法则包括将塑料部件经由吹塑工艺形成为腔室的形状。在吹塑工艺期间,用于塑料部件部分的熔化塑料充分流动通过所述至少一个附连紧固件部分的基部中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由此在吹塑工艺完成之后将所述至少一个附连紧固件部分和塑料部件部分整合。如上所述,附连紧固件部分的基部可基本上嵌入在塑料部件部分内。
该方法可还包括在将所述至少一个附连紧固件部分定位在模具上之前形成所述至少一个附连紧固件部分。这可包括将所述至少一个开口冲压在基部中。这可还包括将轴焊接到基部。
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势及其他特征和优势将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模式的以下详细描述连同附图时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吹塑组件的示意局部透视图,其包括与塑料部件部分整合的附连紧固件部分;
图2是图1的吹塑组件的示意局部横截面图;
图3是图1的附连紧固件部分的示意前视图;
图4A、4B和4C是根据三个实施例的图3的附连紧固件的示意平面图;
图5是附连到结构件的图1的吹塑组件的示意局部前视图;
图6是形成图1的吹塑组件的示例性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和
图7是用于形成图1的吹塑组件的吹塑装备的示意性局部前视图(部分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诸如“之上”、“之下”、“向上”、“向下”等的术语用来描述附图,且不表示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所述范围如由所附的权力要求限定的。任何数字指代,诸如“第一”或“第二”仅是示意性的,且不以任何方式意图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参考附图,其中,在多个图中尽可能相同的附图标记对应于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吹塑组件10的局部透视图在图1中示出。吹塑组件10通过吹塑工艺形成,如在此之后的方法100中所述。吹塑组件10可附连到结构件30,作为更大组件的一部分,如在图5中所示,且在之后更详细描述的。结构件30可以为,但不限于,车辆。
吹塑组件10包括附连紧固件部分14,附连紧固件部分14与塑料部件部分12整合,其整合在吹塑工艺期间实现。塑料部件部分12的材料通常可以是在吹塑工艺中使用的任何热塑性塑料。例如,材料可以为,但不限于,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塑料部件部分12在吹塑工艺之前的预成形形状通常是中空管,如图7所示,且如在以后更详细解释的。通过吹塑工艺,塑料部件12形成为其最终形状,如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92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