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金属配合物、发光元件、发光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59420.7 | 申请日: | 2014-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40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井上英子;山田唯;濑尾广美;濑尾哲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F15/00 | 分类号: | C07F15/00;C07D239/70;C09K11/06;H01L51/5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刘力;孟慧岚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金属 配合 发光 元件 装置 电子设备 照明 | ||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能够发射磷光的新颖物质。有机金属配合物以通式(G3)或(G5)表示。在该通式中,M表示铱、铂、钯或铑,R1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至6的烷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6至10的芳基,R2至R7分别独立地表示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碳数为1至6的烷基。,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半导体装置、显示装置、发光装置、它们的驱动方法或它们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有机金属配合物。尤其是,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将三重激发态转换为发光的有机金属配合物。另外,本发明涉及各使用该有机金属配合物的发光元件、发光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将具有发光性的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用作发光物质的发光元件正在进行积极的开发。尤其是,被称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的结构是在电极之间仅设置包含发光物质的发光层的简单的结构,并且具有能够实现薄型轻量、能够高速地响应输入信号且能够实现直流低电压驱动等的特性,由此作为下一代的平板显示元件受到关注。此外,使用这种发光元件的显示器还具有对比度和画质良好、视角宽的特点。再者,因为这种发光元件是面状光源,所以也考虑到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灯和照明等光源。
在发光物质是发光有机化合物的情况下,发光元件的发光机理是载流子注入型。换言之,通过将发光层夹在电极之间并施加电压,从电极注入的电子和空穴重新结合,从而发光物质成为激发态,当该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发光。并且,作为激发态的种类,可以是单重激发态(S*)和三重激发态(T*)。此外,在发光元件中,单重激发态和三重激发态的统计学上的生成比率被认为是S*:T*=1:3。
通常,发光有机化合物的基态是单重态。由此,因为起因于单重激发态(S*)的发光是相同的多重性之间的电子跃迁,所以被称为荧光。另一方面,因为起因于三重激发态(T*)的发光是不同的多重性之间的电子跃迁,所以被称为磷光。在此,发射荧光的化合物(以下称为荧光化合物)通常在室温下仅观察到荧光,而观察不到磷光。因此,基于S*:T*=1:3的关系,使用荧光化合物的发光元件中的内量子效率(所产生的光子相对于所注入的载流子的比率)的理论上的极限被认为是25%。
另一方面,如果使用上述磷光化合物,则在理论上可以将内量子效率设定为100%。换言之,可以实现荧光化合物的4倍的发光效率。根据这些理由,为了实现高效率的发光元件,近年来对使用磷光化合物的发光元件的开发积极地进行开发。尤其是,作为磷光化合物,以铱等为中心金属的有机金属配合物因其高磷光量子效率而已受到关注,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以铱为中心金属的有机金属配合物作为磷光材料。
使用高效率的发光元件的优点是可降低使用该发光元件的电子设备的功耗等。能源问题近来被讨论且功耗正在变成影响消费者购买电子设备种类的主要因素,因此,功耗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 国际公开第00/70655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是提供能够发射磷光的新颖物质。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使用该新颖物质的发光元件、发光装置、电子设备或照明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是提供高发光效率的发光元件。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是提供高发光效率的发光装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低功耗的电子设备或照明装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是提供长使用寿命的发光元件等。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是提供高可靠性的发光元件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未经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94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