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震后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杯形基础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61842.8 | 申请日: | 2014-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90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高娇娇;王威;苏经宇;马东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27/34 | 分类号: | E02D27/34;E02D27/4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张慧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复位 混凝土 框架结构 基础 | ||
1.一种新型震后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杯形基础,其特征在于: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杯形基础包括杯形基础(4)、框架柱(5);所述杯形基础(4)为台形锥体结构,杯形基础(4)的台形锥体平台设有与框架柱(5)柱形面装配的凹槽台阶,凹槽台阶中间设有锥形槽(10),凹槽台阶平面的锥形槽(10)两端并排设有杯形基础预留耗能钢筋孔洞(8),凹槽台阶平面的锥形槽(10)中间层设有并排杯形基础预留预应力钢筋孔洞(9);所述杯形基础预留耗能钢筋孔洞(8)与杯形基础预留预应力钢筋孔洞(9)为平行结构;
框架柱(5)为柱形锥头结构,框架柱(5)一端为锥形端头(7),且可以与杯形基础(4)的锥形槽(10)相配合,另一端为柱形截面;框架柱(5)中间设有框架柱预留预应力钢筋孔洞(11)与杯形基础(4)的并排杯形基础预留预应力钢筋孔洞(9)对齐;框架柱(5)内布置有与杯形基础(4)内的杯形基础预留耗能钢筋孔洞(8)配合的耗能钢筋(1);预应力钢筋(2)通过框架柱预留预应力钢筋孔洞(11)、杯形基础预留预应力钢筋孔洞(9)将杯形基础(4)与框架柱(5)连接;耗能钢筋(1)与预应力钢筋(2)通过永久锚具(3)固定;所述细石混凝土(6)填充于框架柱(5)的柱形面与杯形基础(4)凹槽面接触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震后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杯形基础,其特征在于:框架柱(5)在预制时已经贯穿了耗能钢筋(1),在框架柱(5)与杯形基础(4)组装时,耗能钢筋(1)穿过杯形基础的耗能钢筋预留孔洞(8),利用永久锚具(3)将耗能钢筋(1)锚固于杯形基础(4)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震后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杯形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型震后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杯形基础中,杯形基础(4)位置在柱与地基相连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震后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杯形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杯形基础(4)与框架柱(5)的连接过程如下,
S1在工厂或施工现场预制杯形基础耗能钢筋孔洞(8)和预留预应力钢筋孔洞(9);
S2完成杯形基础耗能钢筋孔洞(8)和预留预应力钢筋孔洞(9)的预制工作后,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将框架柱(5)垂直插入杯形基础(4),框架柱(5)底部的锥形端头(7)恰好插入杯形基础(4)的锥形槽(10)内,框架柱的耗能钢筋(1)插入杯形基础(4)的预留孔洞(8)内,此时利用全站仪测试框架柱(5)是否与杯形基础(4)垂直,确保垂直后,在杯形基础(4)底部利用永久锚具(3)将耗能钢筋(1)进行锚固;
S3耗能钢筋(1)锚固后,将预应力钢筋(2)贯穿框架柱预留孔洞(11)与杯形基础(4)的预留孔洞(9),利用永久锚具(3)将预应力钢筋(2)分别锚固在框架柱(5)顶部与杯形基础(4)底部;
S4组装后将杯形基础(4)与框架柱(5)整体起吊,安装于地基之上,再次用全站仪测试框架柱的垂直度,确保垂直后,在杯形基础与框架柱的缝隙处浇筑细石混凝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6184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