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组及电池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63836.6 | 申请日: | 2014-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4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魏本建;鲁怀敏;何向明;李建军;王莉;尚玉明;高剑;王要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华东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沙洲职业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M2/20 | 分类号: | H01M2/2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鼎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11 | 代理人: | 哈达 |
地址: | 21569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组 电池 模块 | ||
1.一种电池组,包括多个相互叠加的电池单体,该多个电池单体相互串联,每个电池单体包括正极接线部和负极接线部,该正极接线部和负极接线部分别从每个电池单体的本体向外延伸,其特征在于,该电池组进一步包括绝缘连接板、绝缘盖板及电引出线,该绝缘连接板设置在该绝缘盖板与该多个电池单体之间,该正极接线部和负极接线部穿过该绝缘连接板,部分设置在该绝缘连接板与绝缘盖板之间,该电引出线穿过该绝缘盖板与该电池单体的正极接线部和负极接线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该正极接线部及负极接线部穿过该绝缘连接板的部分相互叠合在该绝缘连接板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该正极接线部和负极接线部从绝缘连接板的孔道中穿过该绝缘连接板,该正极接线部与该负极接线部在穿过该绝缘连接板前即相互叠合,该叠合的正极接线部与该负极接线部穿过相同的孔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该正极接线部和负极接线部从绝缘连接板的孔道中穿过该绝缘连接板,该正极接线部与该负极接线部分别穿过不同的孔道后相互叠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该绝缘盖板具有与该绝缘连接板形状匹配的槽,使该绝缘盖板扣合在该绝缘连接板外。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该电池组进一步包括导电螺钉,与该电引出线的端部连接,该绝缘连接板对应该正极接线部与负极接线部叠合的部位具有螺孔,该螺钉穿过该绝缘盖板的通孔以及正极接线部与负极接线部的孔并螺接在该绝缘连接板的螺孔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该电池组进一步包括导热片及散热片,该导热片叠加在叠加的电池单体之间,并从相邻的电池单体朝向散热片的一侧伸出并弯折,该散热片与该导热片的弯折部分接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每一电池单体的正极接线部和负极接线部设置在该电池单体的同一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每一电池单体的正极接线部与相邻的电池单体的负极接线部在该多个电池单体的叠加方向上位置重合,每一电池单体的负极接线部与相邻的电池单体的正极接线部在该多个电池单体的叠加方向上位置重合,从而使该多个电池单体的正极接线部及负极接线部在该电池组的侧面排成两列。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该电池组的所有电池单体位于相同列的正极接线部和负极接线部均穿过同一绝缘连接板。
11.一种电池模块,包括至少一种电池组,该电池组包括多个相互叠加的电池单体,该多个电池单体相互串联,每个电池单体包括正极接线部和负极接线部,该正极接线部和负极接线部分别从每个电池单体的本体向外延伸,其特征在于,该电池组进一步包括绝缘连接板、绝缘盖板及电引出线,该绝缘连接板设置在该绝缘盖板与该多个电池单体之间,该正极接线部和负极接线部穿过该绝缘连接板,部分设置在该绝缘连接板与绝缘盖板之间,该电引出线穿过该绝缘盖板与该电池单体的正极接线部和负极接线部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电池模块进一步包括第一底板、第二底板、立柱以及弹性元件,该电池组、立柱及弹性元件均设置在该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之间,该弹性元件设置于该电池组与该第一底板之间,并对该多个电池单体在该多个电池单体的叠加方向上施加压力,该立柱的两端分别与该第一底板及第二底板固定连接,并对该多个电池单体在垂直于该叠加方向上进行限位,该弹性元件在施加所述压力的同时仍可被弹性压缩。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电池组具有平行于该叠加方向的棱,该立柱具有与该电池组的棱形状对应的槽体结构,以容纳该电池组的棱,从而从垂直于该叠加方向上固定该电池组。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电池模块包括多个电池组,每个电池组均具有至少一个位于整个电池模块外侧的散热片。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电池模块包括热管,该热管分别与多个电池组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之间的距离能够调节,从而使该弹性元件施加的该压力大小可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华东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沙洲职业工学院,未经江苏华东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沙洲职业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6383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