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循环混合型稻田养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64459.8 | 申请日: | 2014-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82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铮;郑晓静;白晓倩;袁向阳;任夙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G1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602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混合 稻田 养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业中一种循环混合型稻田养殖方法,属于农业水产养殖中稻田养鱼养殖技术领域,是一种按时序将“稻渔共作”或称为“稻鱼共生”与“青虾秋苗与中华鳖混养”有机循环结合起来的一种循环混合养殖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稻田养鱼起源于我国东汉时期,距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我国自“九五”计划以来,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稻渔工程在我国农村蓬勃开展,现已形成了涉养对象近20种,种养面积达900多万亩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带,广大渔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稻渔工程,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并形成了许多创新性成果。
经查阅,目前已申请或获得授权的现有技术相关专利主要有:
一、在稻鱼养殖方面:
申请人程正忠,通过建立杂交鲤鱼仅采食水稻落入水中花粉的方法,申请了“禾花鱼稻田养殖方法”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1284262A;
申请人杨富亿,通过养殖鱼类来改善土壤pH值以提高水稻产量,申请了“酸碱盐型重度盐碱地稻田鱼类养殖方法”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1404728A;
申请人李世臣,将野鲤、银鲫、团头鲂、泥鳅等4种鱼苗按一定比例放养,以期达到松土耕地、清除杂草、消灭害虫、提温增氧、促熟增产、提质增效的目的,申请了“水稻种植过程中鱼养稻田技术的应用”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1650691A;
申请人祖国掌,采取稻田与田埂设环沟、稻田内设纵横沟、稻田周边及顶面布网防敌、稻田相对应的两侧分设进、出水管等措施,申请了“泥鳅与水稻共生性新型生态稻田”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1319781Y;
申请人董在好,采取稻田选择与改建、稻田消毒、放泥鳅苗、日常管理及捕捞等措施,申请了“稻田养殖泥鳅的方法”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763613A。
二、在稻田的虾、蟹、鳖动物养殖方面:
申请人杨富亿,以养殖东方白虾既可摄取掉入水中对水稻有害的杂草和害虫,又可利用水稻根部无效的分蘖和叶片,其排泄物还可用以肥水为主旨,申请了“高寒地区沼泽地稻田养殖东方白虾的方法”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1608450A;
申请人李晓东,运用河蟹摄食稻田内水生动植物及附加饵料以及水稻可利用河蟹排泄物的方法,申请了“一种利用生态调控在稻田养蟹的方法”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1666601A;
申请人付秀兰,以不影响水稻产量为前提,通过在稻田中开挖沟渠,布设防逃设施,按比例放养虾种,雌雄比3∶1,等措施来提高种养综合收益为目的,申请了“绿色龙虾的稻田养殖方法”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1385445A;
申请人周鑫,通过提前放养克氏原螯虾亲虾以避免伤害水稻秧苗,并利用稻田中培养出的底栖动物供给亲虾、幼体和虾苗摄食以提高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为主旨,申请了“一种克氏原螯虾的稻田养殖方法”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0423634C;
申请人周青,利用稻田浅水环境,辅以人工措施,通过构建水稻与龙虾的共作、轮作种养模式,以提高经济收益为目的,申请了“稻田与池塘杂交龙虾养殖技术”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1292614A;
申请人齐遵利,采取大棚培育大规格蟹苗以利提早上市和用农垦88作为水稻栽培品种两大措施,申请了“一种稻田养殖河蟹新方法”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326520A;
申请人魏华,采取水渠、进水管、田埂、水稻种植区、水草种植区和稻田虾沟为单元,构建连片的扣蟹养殖稻田,申请了“一种集约化扣蟹稻田养殖模式”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939920A;
申请人姚莉莉,采取稻田选择与准备,在田中央建一个沙滩以利鳖晒背,鳖苗放养、饲养及日常管理等措施,申请了“生态型稻田养鳖方法”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369906A;
申请人苏芹,采取稻田选择、防逃设施建设,开沟放鳖等措施,申请了“稻田养殖生态鳖的方法”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308774A;
申请人汪雷,采取稻田改建,清理消毒,合理施肥,适时插秧,在虾沟内投放有益生物、树枝、移植水生植物以及投放虾食等步骤和措施,申请了“一种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快速生长的方法”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771417A;
申请人陈建明,采取壮秧移栽大田、大田挖沟、设置鳖栖息场所、鳖苗选择、放鳖养殖、投放蜘蛛等措施,申请了“一种利用养鳖防治水稻害虫的方法”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577800A。
三、在稻田综合种养方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学院,未经浙江海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644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2-芳基苯并噻唑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下一篇:发光二极管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