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气分流式热交换腔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71714.1 | 申请日: | 2014-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83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吴安智;陈志伟;刘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刚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流 热交换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产品的散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液气分流式热交换腔。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电子产品的散热装置,大部份运用到热管,其包含有一管路通道,管路通道包含有一蒸发段及一冷凝段,蒸发段有液体(工作流体),当蒸发段受热而使液体蒸发成气体后,气体在管路通道内从蒸发段向冷凝段移动,而气体在管路通道内移动的过程中,会因为热交换损失而逐渐变成液体,而该液体通过管壁的毛细结构,而沿着原路回到蒸发段,然后便可再次受热而蒸发成气体,如此便可成功将蒸发段所受的热带出。
然而蒸发段的液体蒸发成气体后压力会变大,因此气体在管路通道内变成液体后要从原路回来时,液气交界面的剪力作用会产生额外阻力因此最大热传量、传输距离受到限制。
因此现在便有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该管路通道的两端连接到一腔体上,并希望气体从腔体进入管路通道的一端,在管路通道内变成液体后再从管路通道的另一端回到腔体,形成单向循环的流动而没有液气界面上剪力作用所造成的压力损失;然而,由于腔体内并无任何设计以阻止气体进入管路通道的任一端,因此腔体内的气体反而从两端进入到管路通道内,而最后变成液体后,不论欲从原路或另一端回到腔体,都还是受到阻碍,因此仍然无法使液体流动顺畅,而整体散热效果仍不佳。
发明内容
有鉴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气分流式热交换腔,其为电脑、通讯产品的散热装置,其可使回路式管路通道内的液体流动顺畅,进而改善整体散热效果。
为达到上述的创作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设计一种液气分流式热交换腔,其中所述液气分流式热交换腔包含至少一腔体单元,各腔体单元包含:一腔体,其具有一内部空间,腔体内设有一分隔部,分隔部将腔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一受热室及一回流室,分隔部上贯穿有至少一微细道,受热室及回流室通过所述微细道而相通,分隔部为低导热材料;一管路通道,其两端皆连接腔体,且两端分别与受热室及回流室相通,管路通道的管径大于各微细道的孔径。
优选地,其中所述各腔体单元的腔体的分隔部设有多个微细道。
优选地,其中所述各腔体单元的腔体的分隔部的微细道贯穿形成于分隔部的顶侧。
优选地,其中所述各腔体单元的腔体的分隔部的微细道贯穿形成于分隔部的顶侧,且所述多个微细道横向间隔设置。
优选地,其中所述各腔体单元的腔体的分隔部的所述多个微细道整齐排列设置。
优选地,其中所述各腔体单元的腔体的分隔部的所述多个微细道随机排列设置。
优选地,其中所述各腔体单元的腔体为矩形,且所述受热室及回流室皆为矩形。
优选地,其中所述各腔体单元的腔体为矩形,且所述受热室及回流室皆为三角形。
优选地,其中所述液气分流式热交换腔具有两个腔体单元,所述两个腔体单元的腔体相连接。
优选地,其中所述两个腔体单元的腔体的受热室相邻设置。
优选地,其中所述液气分流式热交换腔具有四个腔体单元,所述四个腔体单元的腔体成矩形排列地相连接。
优选地,其中所述四个腔体单元的腔体的受热室相邻设置。
优选地,其中所述各腔体单元的分隔部为导热系数低于100的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使用时,受热室的位置对应于热源的位置,或者是利用热传导材料将热源的热传导至受热室,因此受热室内的液体受热蒸发成气体,而回流室内的液体并未直接受热,因此受热室温度将大于回流室,再加上分隔部可减少自受热室传导至回流室的热能损失,因此使受热室及回流室产生足够的温度差,并进而产生不同的饱和蒸汽压力,该压力差便驱使气体自受热室流动至回流室,而由于分隔部的微细道此时会产生毛细压力的作用,因此受热室的高压气体将经由管路通道而不会经由分隔部向回流室流动,气体于管路通道中冷却成液体并回到回流室后,分隔部的微细道再次产生毛细压力作用,而使回流室内的液体回填至受热室受热蒸发,本发明由此达到使流动单向循环、进而增强热交换及散热效果的发明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前视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717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扇模组
- 下一篇:一种膨胀式卫星机箱固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