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道式加湿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72145.2 | 申请日: | 2014-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85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文闯;杨燕;王树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F5/04 | 分类号: | B01F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瑾 |
地址: | 21316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道 加湿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体加湿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管道式加湿系统。
背景技术
在气体脱水和湿空气除湿工艺中,通常需要使来气达到饱和状态。但一般来讲,从压缩机出口流出的气体一般达不到饱和状态,需要通过其它手段对压缩机出口的气流进行加湿,使其达到饱和状态。特别是由于管线系统的压力较高,迫切需要开发出较高压力条件下的加湿系统。
专利ZL01814052.1提出一种通过蒸发产生蒸汽的蒸发式加湿器,该装置在一个底座上安装有一个水罐用于容纳一定量的水及鼓风组件,在中间安装一个圆筒形的吸芯过滤器,然后将蒸发的蒸汽流经吸芯圆筒侧壁而从排气口排出。专利ZL200610065844.X提出一种超声波型空气加湿器,该装置利用超声换能器使储水箱内的水发生震动以在与机盒开口连通的坚管内产生水汽,并在机盒开口上设置有排气口,超声产生蒸汽最终从排气口排出。
上述蒸发式和超声波式加湿器均仅适用于对大气空间进行加湿,无法实现对带压的管道设备系统进行加湿。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针对压力管线气体加湿的要求,本发明提供一种管道式加湿系统,该系统能实现较高定压力条件下对管道气体的加湿,使气体能达到饱和状态,形成饱和湿气。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管道式加湿系统,包括:管道、高压水泵、进水管、喷嘴、捕雾器、干气入口管道、湿气出口管道和排水管;管道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盲板和第二盲板,管道、第一盲板、第二盲板形成一个封闭系统;干气入口管道安装在管道的顶部,湿气出口管道安装在管道的顶部,排水管安装在管道的底部;管道内的上部安装有捕雾器,喷嘴沿管道中心轴线均匀布置,高压水泵通过进水管与喷嘴连通。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采用管道内布置高压喷嘴的方式产生水雾,每个喷嘴配置一个针型阀,可以方便调节喷雾量,对小流量和大流量的气体均有较好的加湿效果;该系统对气体的加湿在管道中完成,是一种密闭的加湿系统,可以实现在较高压力条件下对气体进行加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管道式加湿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1、干气入口管道,2、喷嘴,3、针型阀,4、进水管,5、高压水泵,6、管道,7、捕雾器,8、湿气出口管道,9、第一盲板,10、排水管,11、第二盲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管道式加湿系统,包括:管道6、高压水泵5、进水管4、喷嘴2、捕雾器7、干气入口管道1、湿气出口管道8和排水管10;
管道6为不锈钢圆管,管道6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盲板9和第二盲板11,第一盲板9和第二盲板11通过焊接方式与管道6固定连接,管道6、第一盲板9、第二盲板11形成一个封闭系统;管道6的直径为200mm~1000mm,长度为2000mm~8000mm,壁厚为2mm~12mm;第一盲板9的直径为200mm~1000mm,厚度为4mm~26mm;第二盲板11的直径为200mm~1000mm,厚度为4mm~26mm。
干气入口管道1安装在管道6的顶部,湿气出口管道8安装在管道6的顶部,排水管10安装在管道6的底部;干气入口管道1中心到第二盲板11的水平距离为40mm~120mm,湿气出口管道8中心到第一盲板9的水平距离为40mm~120mm,排水管10中心到第一盲板9的水平距离为80mm~200mm。
管道6内的上部安装有捕雾器7,捕雾器7采用1~4层的不锈钢过滤网,网孔大小为100~8000目,捕雾器7呈水平状设置,通过焊接方式与第一盲板9、第二盲板11、管道内壁固定连接,管道6内部顶面与捕雾器7的距离为0.12~0.16倍的管道6的直径;多层不锈钢过滤网可以有效地降低气体对液滴的夹带,保证饱和湿气的稳定。
干气入口管道1的出口距离捕雾器7下方10mm~50mm,干气入口管道1的直径为25mm~200mm,壁厚为1mm~4.5mm;湿气出口管道8的入口位于捕雾器7的上方15mm~130mm,湿气出口管道8的直径为25mm~200mm,壁厚为1mm~4.5mm;排水管10的直径为10mm~50mm,壁厚为1mm~4.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721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能型蒸汽转化炉炉管
- 下一篇:一种混合器及流通式光度检测自动化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