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池伸缩缝漏水修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75913.X | 申请日: | 2014-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211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吴国防;刘石虎;张华;武罗佳;徐凡;杨明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排水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16 | 分类号: | E02B3/16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孙人鹏 |
地址: | 40000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池 伸缩缝 漏水 修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伸缩缝修复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水池伸缩缝漏水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大多污水处理厂工艺构筑物、大型砼管道还有一般的水池等都采用内嵌式橡胶止水带伸缩缝,以应对沉降、温度等引起的变形。但随着使用时间的不断增加,橡胶止水带逐渐氧化开裂,或因变形较大出现拉裂,导致池体或管道渗漏。目前,一般的修复方式是剔除外包结构更换橡胶止水带再重新浇注;或在迎水面增设外贴式橡胶止水带;或直接用水泥或止水胶灌注。但几种方式均须将池体或管道内的水体放空,才能进行施工修补,且工期较长,停水检修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极高,特别是对于污水处理厂的构筑物等,其内均为污染物,若排空则会影响环境,且停运期间内会进入新的污染物不能及时处理,造成进一步污染,影响环境。
现有技术不足:需要将池体或管道内的水体放空,停止其正常运作,进行施工修补,会提高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池伸缩缝漏水修复方法,不用停止池体的正常运作或将水体放空,提高了修复效率。
本发明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水池伸缩缝漏水修复方法,其关键在于由以下步骤组成:
(A)清除伸缩缝背水侧的土层;
(B)临时封堵:在伸缩缝的漏水处封塞石棉麻丝,再用针管注入遇水发泡聚氨酯,将漏水处临时封堵至不漏水;
(C)支撑凸头的浇筑:在最低一处漏水处下方采取以下措施:a、清除伸缩缝最低漏水处下方的表面密封胶,并向内清除伸缩缝内侧泡沫塑料板,直至伸缩缝的第一止水带处为止;b、在措施a处理处的两侧分别进行第一次植筋,然后浇筑混凝土形成两个对称的支撑凸头;
(D)壁柱的浇筑:再以支撑凸头为基础沿着池壁向上再次植筋,直至池壁顶部为止,在所述伸缩缝两侧的钢筋之间竖向牵设第二止水带,该第二止水带的左右两侧的边缘分别与所述伸缩缝两侧的钢筋固定,然后在植筋处浇筑混凝土,形成壁柱;
(E)填充:在两个所述壁柱间隙的底部封设封板,再在所述封板上方的间隙内填充流动性密封胶,形成第一密封胶夹层;
(F)回填伸缩缝背水侧的土层。
采用上述方法,能在漏水伸缩缝的背水侧形成密封的结构,修筑方便,不用停止池体的运行或放空池水,大大的节约了修复成本,降低了修复过程中环境的代价。
两个所述支撑凸头的间距等于伸缩缝的宽度,且两个所述支撑凸头的高为400-600mm。
采用上述结构,能保持原来伸缩缝设计的变形量,一定高度的支撑凸头能保证其对壁柱支撑的稳定性。
上述步骤(C)中,措施a和b均在最低一处漏水处下方500-700mm处实施。
采用上述结构,只需要处理一处后修筑支撑凸头,然后向上修筑壁柱,不用对每个漏水处的下方进行处理,提高了修复效率。
上述步骤(C)中的措施b具体为:在伸缩缝的左右两侧进行第一次植筋,竖向牵设第三止水带,然后浇筑混凝土形成两个对称的支撑凸头;在两个所述支撑凸头之间填充流动性密封胶,形成第二密封胶夹层。
采用上述结构,赋予了支撑凸头的密封性,从而提高了整个修复结构的密封性。
上述第二止水带的内孔内填塞250-350mm高的泡沫塑料条,该泡沫塑料条位于所述第二止水带内孔的底部。
采用上述结构,泡沫塑料条能遇水发泡膨胀,使第一止水带内孔的下部膨大,与第一密封胶夹层贴附更加紧密。
有益效果:本发明一种水池伸缩缝漏水修复方法,既封堵了漏水,又保留了原设计的变形量,无需停产,工期短、成本低,可广泛应用于污水厂构筑物和大型砼管道伸缩缝的不停水修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2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水池伸缩缝漏水修复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A)清除伸缩缝1背水侧的土层。
(B)临时封堵:在伸缩缝1的漏水处封塞石棉麻丝,再用针管注入遇水发泡聚氨酯,将漏水处临时封堵至不漏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排水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市排水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7591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