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级电容器用中空球形多孔石墨烯的一步法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81975.1 | 申请日: | 2014-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873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何孝军;张和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1/04 | 分类号: | C01B31/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蒋海军 |
地址: | 24300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级 电容 器用 中空 球形 多孔 石墨 一步法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炭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级电容器用中空球形多孔石墨烯的一步法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元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石墨烯是一种平面薄膜材料,具有高强度、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超大的比表面积等优点,是理想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但是,目前石墨烯电极材料的比容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在电极制备过程中,由于石墨烯片层之间具有较强的范德华力而使石墨烯层片再次堆集,导致电解液离子难以在石墨烯层片之间的狭小空间内形成有效的双电层电容,从而导致其比表面积的利用率很低。多孔石墨烯由于具有大的电子导电网络和丰富的电解液离子传输通道及活性位,可望具有较大的比容和较好的速率性能。目前,合成石墨烯的方法主要包括自上而下法(top-down)(Science,332(2011)1537)和自下而上法(bottom-up)(J.Am.Chem.Soc.135(2013)9590)。其中,自上而下法合成多孔石墨烯时,均是以结构致密的石墨为原料,需要在强酸和强氧化的条件下将石墨氧化并分散后得到层状氧化石墨,再通过高温加热或者微波加热等过程将其还原得到石墨烯。而自下而上法制备多孔石墨烯技术对设备的要求很高,产量低,操作条件苛刻,导致用该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工艺复杂且成本很高。
中国专利CN102543483A公开了一种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方法,即先快速加热氧化石墨制备膨胀石墨烯;再使用ZnCl2作为活化剂,与所得膨胀石墨烯搅拌混合6-24h,接着用酸和去离子水进行多次洗涤、干燥后,在高温下向化学气相沉积系统中通入CO2气体进行活化造孔,反应1-6h后降至室温,制得多孔石墨烯材料。该方法所制得的多孔石墨烯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在有机电解液中其比容达到200F/g。但是该方法对原材料要求高,制备工艺复杂,能耗高。中国专利CN103258658A公开了一种基于功能型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首先使用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浆料,再将氧化石墨浆料均匀涂覆在泡沫镍上,使得氧化石墨进入到泡沫镍的丝网微孔中,并用微波加热泡沫镍,使泡沫镍网中的氧化石墨还原成镶嵌在泡沫镍丝网中的石墨烯;将镶嵌有功能型石墨烯的泡沫镍压成片状,经裁剪后得到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该方法虽然制得了石墨烯材料,但是该方法制备工艺繁琐,制备条件苛刻,对原材料要求高,生产成本高。
总体来说,上述方法制备过程均比较复杂,生产成本很高。因此,亟需一种简单、高效、低成本的制备多孔石墨烯材料的方法。
煤沥青是煤焦油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我国煤沥青产量巨大,煤沥青具有价廉、低灰、富含类似石墨烯的芳香环状结构单元等优点。如果能利用煤沥青直接生产多孔石墨烯材料,则不仅可以实现煤沥青的高附加值利用,而且可以简化多孔石墨烯的制备工艺,降低多孔石墨烯的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多孔石墨烯材料制备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超级电容器用中空球形多孔石墨烯的一步法制备方法。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反应物的预处理:以正己烷可溶物为26.2%的煤沥青为原料,对煤沥青进行研磨后,称取一定量的粒径小于74μm的煤沥青放入研钵中,加入一定量的纳米氧化镁,再加入一定量的固体氢氧化钾,将所得三种原料研磨1-2后得到反应物;所述粒径小于74μm的煤沥青的质量占混合物总质量的11.1%~15.6%,所述纳米级的氧化镁的质量占混合物总质量的62.2%~66.7%。
(2)中空球形多孔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把步骤(1)得到的反应物放入刚玉舟中,再将所述刚玉舟置于管式炉内,以60~80mL/min的流速通入惰性气体5~15min将所述管式炉内的空气排净,使所述管式炉内气体的压力在常压或负压的条件下以5℃/min的升温速率将所述管式炉加热至150℃,恒温0.5h,继续以5℃/min的升温速率将所述管式炉加热至800℃,恒温1h后使所述管式炉自然降温至室温。最后将得到的产物取出、磨碎后放入烧杯中,经酸洗、蒸馏水洗涤和干燥后得到超级电容器用中空球形多孔石墨烯材料。
所述惰性气体为氩气或氮气,所述常压为1个大气压,所述负压是通过泵抽使所述管式炉内气体的压力介于-0.05MPa~-0.1MPa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19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