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驱动快速制备膜电极的方法、装置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84350.0 | 申请日: | 2014-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08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宋玉江;刘会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4/88 | 分类号: | H01M4/88;H01M8/1004;C25B11/08;C23C18/44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毛薇;李馨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快速 制备 电极 方法 装置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驱动快速制备膜电极的方法、装置及应用,将担载有金属大环化合物的聚合物电解质膜置于反应装置中,向反应池中加入铂金属前驱体和还原剂的混合溶液,在光照条件下铂在聚合物电解质膜上快速成核生长,获得膜电极。此方法工艺简单,可快速制备膜电极,重复性好,易于量产膜电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化学领域(膜电极制备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光驱动快速 制备膜电极的方法、装置及应用。
背景技术
膜电极系统(由聚合物电解质膜和催化剂层组成)是氢/氧质子交换膜 燃料电池、直接醇燃料电池及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水电解池等装置的核心和 关键元件,其性能直接影响燃料电池和电解水装置的性能。优化膜电极的 制备方法是提高其性能的一个重要方法。至今,人们对膜电极的制备工艺 进行了广泛研究并提出了多种方法。根据催化剂有无载体可分为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担载型催化剂层的制备,将铂担载在催化剂载体上后再制备催化 剂层。例如:喷涂法—在100-150℃下,将Pt/C催化剂浆料喷涂在质子交换 膜上(CN200810024885.3);丝网印刷法—使用催化剂浆料将催化剂丝网印 刷在质子交换膜上制备催化剂层(CN200710130584.4);转压法—将Pt/C 催化剂浆料先涂敷在转压膜上,溶剂挥发,通过热压转印到质子交换膜上 (CN101355166A、CN101752570A);或将第一层催化剂喷涂在基板上,在 催化剂层上喷涂质子交换树脂形成质子交换膜层,再喷涂第二层催化剂层。 在喷涂法或丝网印刷法中催化剂浆料的溶剂含有有机溶剂如乙醇、异丙醇、 丙醇等,质子交换膜遇到有机溶剂易溶胀变形,导致催化剂容易分布不均 匀。由于在转印前溶剂被挥发除去,转印法克服了质子交换膜溶胀变形的 问题,但是催化剂易于与转印介质黏结。总结担载型催化剂层制备方法, 这些方法需先配置催化剂浆料,然后在聚合物电解质膜上制备催化剂层, 工艺较繁琐,每一步都存在催化剂浪费的问题。此外,为了提高催化剂与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结合,催化剂浆料中常加入质子膜交换树脂,但质子交 换树脂易于包裹催化剂,致使Pt缺乏三相界面,具有较低的利用率,如在 G.Sasikumar报道中,调节质子交换膜树脂的加入量以最优,Pt的利用率最 高只有50%左右(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4)。
第二种方法为无担载型催化剂层的制备,将催化剂直接制备在聚合物 电解质膜上,为一步制备膜电极法,大大减少了催化剂浪费的问题,催化 剂层与膜结合较紧密,且易于构建三相界面,提高Pt的利用率。例如:浸 渍还原法—将Nanfion膜浸渍在Pt(NH3)4Cl2溶液中,Pt(NH3)42+与膜内的H+交换,然后再将膜浸渍在NaBH4中,将Pt还原,得到膜电极(B.-J.Hwang, Mat.Electrochem.Systems,2001),浸渍还原法制备的催化层与膜结合牢固、 均匀致密,但是Pt的载量不易控制,制备所需时间较长不易于量产膜电极; 真空溅射法—以Pt作为阴极,以Nafion膜为阳极,施加高电压,Pt溅射到 Nafion膜上形成催化剂层,获得膜电极(Masaaki Katoh,J.Photoplo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真空溅射法制备膜电极可以降低催化剂层的 厚度,降低Pt的用量,但是工艺复杂、价格昂贵,提高了膜电极的制备成 本。
为了提高Pt的利用效率,简单、快速地制备催化剂载量可控的膜电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驱动快速制备膜电极的方法、装置及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Pt的利用效率,且简单、快速制备催化剂载量可控的膜电极。
为了实现此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将担载有金属大环化合物的聚合物电解质膜置于反应装置中,加入铂金属前驱体和还原剂的混合溶液,在光照条件下铂在聚合物电解质膜上快速成核生长,获得膜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43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子产品保护壳
- 下一篇:风桶式散热式通信机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