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走省力机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86140.5 | 申请日: | 2014-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126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钟永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钟永清 |
主分类号: | F01D1/02 | 分类号: | F01D1/02;F01D5/02;F01D9/02;F01D1/32;F01D1/34;F03B1/00;F03B1/02;F03B1/04;F03B5/00;F03B3/00;F03B3/12;F03B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41711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省力 | ||
一、技术领域:节能、省力机械
二、背景技术:同走省力机简称同走机,是以流体为媒质,动力以主体物体同时向前运动,即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同走相应距离,动力以受力物体没有距离差和运动速度差,跟动滑轮的省力工作原理相似,动滑轮是靠固体传输力量,省力但必须费距离。同走机的动力以主体物体同步行走,利用流体充垫虚假距离,使虚假距离消除。动滑轮用固体传输力量是不可能消除的。利用流体的万变特性,可随时改变方向和任意切割大小,可有可无,可大可小等特性,固体不可能完成流体的工作性质,利用流体力的特性可制造出直喷式、变向式、反冲式结构机械,跟流体力特性很相似的电磁力也可以制造出同走省力机,动力在主体上压缩流体并以主体同时前行,流体力通过管道传输到特制工作轮上推动特制工作轮转动做功,特制工作轮两边都有力的作用,一边为支持力,另一边为流体力。特制工作轮即特殊加工成形的所需工作轮,流体力这边还有一个固定的导轨槽形式的支持物体,流体力不断喷出作用在导轨槽上做功,流体力作用在导轨槽和特制工作轮之间,特制工作轮在转动前行,带动主体一起前行,流体力在主体上也在前行运动着,因没有距离差和速度差,也就不费距离,即省力不费距离的同走省力机。
三、发明内容:同走省力机的最大特征是省力而不费距离,同走机的特制工作轮两边有固定的导轨槽形式物体做支持作用,特制工作轮可以是受力轮也可以是施力轮,特制工作轮即特殊加工所需要求的工作轮,特制工作轮可增加为数N处叠加轮来提高大功率机。它适合做有轨交通机或制作循环机,在现有轨道上再增加一组特制导轨槽,轨道起支持作用,特制导轨槽有两种;一种为变向导轨槽,是把输流器上喷出向后流体力反转头来向前推动特制工作轮转动做功;另一种为锯齿形的导轨槽,它主要是起支持和防泄漏增功效作用,特制工作轮喷出的流体力射到导轨槽上起支持作用,使特制工作轮的反冲力更强大,效果更好。轨道交通机较适合气体,循环机较适合用液体,特制工作轮必须是圆形,大整机以圆形为主,也可以制造成长椭圆形或敞开形机。流体力动力必须与主体一起同步前行,不然的话是做不出省力而不费距离的同走机。特制工作轮可制造出受力轮的方案有两种:一种为同走变向式结构图1;另一种为充垫直喷式结构图2。这两种结构大同小异,差别不大,特制工作轮为施力轮也可制造出两种;一种为同走轮正上喷反冲式结构图3,另一种为同走轮侧面喷反冲式结构,这两种也大同小异,正上喷反冲式要比侧面喷反冲式的效果好,这里只介绍正上喷,所以简称为同走反冲式结构。
图1为一款同走变向式结构,特制工作轮为受力轮形,可制造敞开形和循环形机种,较适合敞开形大机种。同走变向式结构有8大部份构成:1、同走输流器;2、变向流体通道;3、变向导轨槽;4、受力齿间;5、特制工作轮;6、轮轴;7、轨道路;8、主体架等组成部份。工作原理与过程:看图说明,由主体架8内产生的流体力,通过管道传输到同走输流器1上,再从变向流体通道2喷流到受齿间4,此时特制工作轮5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动力,轮向前转 动做功,特制工作轮5轮动时推动主体架8和同走输流器1同时前行,到下一个变向流体通道2输入流体力,又开始下一轮工作,只要有足够的流体力成在就会周而复始地前进。变向流体通2是固定在变向导轨槽3上,并且是把向后的流体力反个方向再推动轮转,特制工作轮5受到一个向前的作用力,同走输流器1受到一个反作用力。特制工作轮5和同走输流器1与主体架8相连固定,三者同步前进,没有距离差。同走输流器1上受到的反作用力没有做功效果,更不会阻碍整机前进。变向导轨槽3与轨道路7对特制工作轮5形成分力,即两个力分一个向后的阻力,所以省力。整机省力不费距离。此款机种结构简单,容易理解,制作敞开形轨道交通机种较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钟永清,未经钟永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61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