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内包覆件及其成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86266.2 | 申请日: | 2014-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86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刘臻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2 | 分类号: | B60R13/02;B32B37/12;B29C59/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建新;严志军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覆物 车内包覆件 成形 包覆件 坯子 包覆区域 热压模具 纹理 产品可靠性 生产效率 一体成形 制造成本 工艺流程 包边 包覆 裁切 反包 放入 热压 贴合 转印 背面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内包覆件及其成形方法。所述车内包覆件成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构造具有两个或以上待包覆区域的骨架;将相应的包覆物贴合至相应的待包覆区域从而形成包覆件坯子;将所述包覆件坯子放入热压模具内并使所述热压模具上具有纹理的部分对应于所述包覆物;热压所述包覆件坯子从而使所述纹理转印到所述包覆物;以及裁切掉多余的包覆物或将多余的包覆物反包到所述骨架的背面进行包边处理。所述车内包覆件包括骨架和其上的两块或更多包覆物,所述包覆物分别包覆在骨架上的不同表面区域,所述骨架是一体成形的。如上设置的车内包覆件及其成形方法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优点包括制造成本低、工艺流程短、生产效率高、产品可靠性高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内饰成形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车内包覆件及其成形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汽车工业为了提升产品档次,营造温馨、舒适、豪华的内饰氛围,往往会对内饰零件的表面进行包覆,例如包覆人造皮革等。
传统工艺中先在包覆物(例如人造皮革)上印制出纹理,这些纹理会在后续包覆至车内饰零件时由于拉伸而失真、花纹变浅。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将希望获得的皮纹效果事先加工在热压模具的内表面,而人造皮革原材料表面上则没有皮纹。在阴模真空热压工艺完成后模具内的皮纹会在成形的过程中转印在人造皮革表面,避免了在成形过程中的包覆物的拉伸对纹理外观的影响。
在越来越强调轻量化和节能减排的汽车发展趋势下,麻纤维热压成形工艺已经广泛应用在汽车内饰零件的加工制造。麻纤维板是通过黄麻、剑麻、洋麻等植物纤维材料与聚丙烯及其它助剂混合制成的板材,可以通过选择不同成分配比、不同克重和厚度的麻纤维板制造符合性能要求的零件。麻纤维板通常通过热压工艺在模具内成形。麻纤维板首先被加热到一定温度,使材料软化并易于成形,然后放置到模具内的材料通过压力制成设计需要的厚度和形状。麻纤维板表面粗糙,通常需要包覆面料或者人造皮革。为了实现更加清晰和逼真的纹理效果,通常人们和会将单独通过模具真空热压转印皮纹的人造皮革包覆在预先热压好的麻纤维板骨架表面,以形成最后的零件。
对于有不同外观要求的包覆件,比如皮革表面的颜色或者厚度不同,通常必须将麻纤维板骨架分拆成两个单独的零件,分别制造并且包覆上包覆物后再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这样不仅骨架和包覆成形的模具投入大,而且需要后续的焊接工艺和工装,加工工序时间长、零件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克服前述现有技术缺陷的车内包覆件及其成形方法。
为了解决前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内包覆件成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构造具有两个或以上待包覆区域的骨架;
步骤B:将相应的包覆物贴合至相应的待包覆区域从而形成包覆件坯子;
步骤C:将所述包覆件坯子放入热压模具内并使所述热压模具上具有纹理的部分对应于所述包覆物;
步骤D:热压所述包覆件坯子从而使所述纹理转印到所述包覆物;以及
步骤E:裁切掉多余的包覆物或将多余的包覆物反包到所述骨架的背面进行包边处理。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成形方法中,所述包覆物为人造皮革。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成形方法中,对应所述不同待包覆区域的包覆物分别具有不同的颜色和/或厚度和/或材料。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成形方法中,所述贴合通过所述待包覆区域和所述包覆物之间的预喷胶水实现。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成形方法中,所述待包覆区域相邻。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成形方法中,在相邻的待包覆区域之间设置有工艺槽,与相邻的待包覆区域对应的包覆物的交界区域嵌入所述工艺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62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车身监控系统
- 下一篇:复合浮体式汽车装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