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制造一次成型植物建筑砌块的模具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88867.7 | 申请日: | 2014-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119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周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善晟建筑智能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21J3/00 | 分类号: | D21J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制造 一次 成型 植物 建筑 砌块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造建筑砌块的型模,尤其涉及一种植物建筑砌块的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一些植物材料(木材、竹材、秸秆、藤草···等)被广泛应用到建筑中,甚至制作成建筑砌块,如“一种用于建造墙壁的建筑模块”、“竹砖”,以建造高效、节能的集成建筑。这类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除了作为能源材料外,应该更多的再次利用到建筑中。
现有的成型装置,如空心砌块模具、横孔混凝土空心砌块模具等,由于砌块的结构较为简单,内部为单一的竖向或者横向轴孔,混凝土的流动和成型性较好,这类模具在制作砌块时候成型容易,脱模方便。而植物类材料砌块特别是“一种用于建造墙壁的建筑模块”、“竹砖”这类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砌块来说,则需要特定造型和结构的成型模具来完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制造一次成型植物建筑砌块的模具,特别用于成型“一种用于建造墙壁的建筑模块”、“竹砖”一次成型的模具,达到植物建筑材料回收利用,节能高效,操作方便,脱模容易,固型效果好的一次成型模具。
本发明包括固定夹板(1),活动模板(2)由下端插入固定夹板(1),活动模板(4)、(6)分别由固定夹板(1)左右两端受力压进固定夹板(1),活动模板(10)由固定夹板(1)前端插入,由此活动模板(10)、(2)、(6)、(4)与固定夹板(1)之间配合形成砌块内模,活动模板(8)由上端插入固定夹板(1)将砌块内模封闭,内模空间即形成一个“竹砖”的模型。
活动模板(2)由基座和五块竖向隔板组成。隔板在成型过程中预留出“竹砖”的中间竖向轴孔。活动模板(2)上的竖向隔板之间间距相等,两侧隔板的厚度是中间三块隔板厚度的二分之一。由此成型的“竹砖”是根据其特定模数设定的,以便于“竹砖”之间积木式搭建成墙体。
活动模板(8)下端设有榫口,与活动模板(2)五块竖向隔板错开位置。当活动模板(8)往下施压过程中则顺利将植物浆压入五块竖向隔板的空隙中,压紧形成“竹砖”中板。
每个活动模板上都设置了受压轴承(3)、(5)、(7)、(9)、(11),便于多方向施加压力和退出活动模板,倒出模型砌块。
同时每个活动模板上均设置了受热输电孔(12),活动模板(4)、(6)下端均设置了排水孔(13)。由于灌入内模中的为稠状植物浆,因此在成型过程中必须高温高压,排除水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轴测图.
图2为正立面剖面图
图3为侧立面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活动模板(2)由下端插入固定夹板(1)中,活动模板(4)、(6)分别由固定夹板(1)左右两端受力压进固定夹板(1),活动模板(10)由固定夹板(1)前端插入,由此活动模板(10)、(2)、(6)、(4)与固定夹板(1)之间配合形成砌块内模,内模空间即形成一个“竹砖”的模型。
活动模板(2)由基座和五块竖向隔板组成,隔板在成型过程中预留出“竹砖”的中间竖向轴孔。
将稠状的植物浆同时从活动模板(2)的五块竖向隔板的四个中间空隙中灌入,遂将活动模板(8)由上端插入固定夹板(1)将砌块内模封闭,活动模板(8)下端设有榫口,与活动模板(2)五块竖向隔板错开位置。当活动模板(8)往下施压过程中则顺利将植物浆压入五块竖向隔板的四个空隙中,压紧形成“竹砖”中板。并且固定夹板(1)与活动模板(2)、(10)、(8)、(6)、(4)同时加温,活动模板(8)、(6)、(4)同时加压,使砌块内模受热受压均匀,砌块强度密度达到标准规定要求。
持续受热受压一定时间后,将活动模板(8)、(10)、(6)、(4)陆续退出,最后将活动模板(2)往下退出,砌块会附着在活动模板(2)上,由此将砌块往上脱模取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善晟建筑智能化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善晟建筑智能化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88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