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细菌纤维素生物补片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89918.8 | 申请日: | 2014-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11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奚廷斐;赖琛;张志雄;盛立远;钟春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光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27/20 | 分类号: | A61L27/20;A61L27/50;A61L27/54;C12P19/04;C12R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汇智容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38 | 代理人: | 陈小耕 |
地址: | 570216 海南省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细菌 纤维素 生物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细菌纤维素生物补片,该生物补片由细菌纤维素膜即BC膜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细菌纤维素的聚合度在2000~20000范围,该纤维素结晶的晶型为I型,结晶指数为50~95%,晶胞参数中a=0.815nm,b=1.025nm,c=0.832nm,β=85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细菌纤维素生物补片,其特征在于:I晶型中Iα型态的比率为50–85%。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细菌纤维素生物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细菌纤维素膜干膜密度为1.08–2.35g cm-3;而其持水润湿后,细菌纤维素的重量比率为0.14-15%,水份比率为85–99.86%(wt)。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细菌纤维素生物补片,其特征在于:水份润湿后所述纤维素膜的厚度为:0.1~1.0mm,单根纤维素的直径为5~20nm,纤维素束的直径在10~80nm范围。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细菌纤维素生物补片,其特征在于:水份润湿后所述细菌纤维素膜的最大应变εm:45.7~54.8%,最大断裂强度σm:8.24~11.940Mpa,最大抗拉强度Sm:20.73~27.865N/cm。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细菌纤维素生物补片,其特征在于:水份润湿后,所述BC膜对白蛋白的吸附量与其对纤维蛋白原的吸附量之比为0.86~1.72;所述BC膜吸附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吸附平衡时间为1-2小时。
7.一种如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细菌纤维素生物补片的制造方法,是选择红螺菌目即Rhodospirillales下属的醋杆菌科即Acetobacteraceae下属的醋杆菌属即Acetobacter下属的木醋杆菌Acetobacter xylinum作为菌株,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振荡培养:将正常活化菌株接入灭菌冷却后的培养基中,在30℃±2℃下振荡培养24–36小时;
B)分散菌株:振荡培养之后,培养基置于摇床以转速为150~200rpm,,充分分散菌株;
C)静置培养:分散操作之后,培养基在30℃±2℃下恒温静置培养3~4周;
D)过滤取膜:静置培养后,再从培养基中取出BC生成膜,通过不锈钢丝网膜过滤得BC滤后膜;
E)清洗制膜:BC滤后膜浸泡在1–4%(wt)NaOH溶液中,在90–100℃沸水中加热1–3小时,去除菌体蛋白和粘附在纤维素膜上的残余培养基,用稀盐酸中和,继而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至中性,制得所述BC膜成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细菌纤维素生物补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A0)菌株活化:将冷冻保藏菌株,在盛有活化营养液培养基中进行活化,然后进行后续培养;所述步骤E中清洗操作后,还包括干燥操作。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细菌纤维素生物补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的培养基营养液包括如下组份:(NH2)2SO4:2~4g/L,MgSO4:0.1~0.6g/L,KH2PO4:1~3g/L,NaAc:1~2g/L,蔗糖:10~40g/L,椰子水:400~600g/L;上述培养基营养液控制pH=4.2、100℃下灭菌15min。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细菌纤维素生物补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0的活化营养液包括如下组份:蔗糖2%,蛋白胨0.5%,酵母膏0.5%,磷酸氢二钠0.27%,柠檬酸0.115%;上述活化营养液控制pH=6.0、115℃下灭菌15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光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海南光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991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果业疏花机
- 下一篇:疏浚泥管中固化实验装置及其疏浚泥管中混合固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