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平衡井下安全阀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96801.2 | 申请日: | 2014-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214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徐兴平;王言哲;武玉贵;杜雪;姜浩;王龙庭;张辛;张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E21B34/06 | 分类号: | E21B34/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瑾 |
地址: | 26658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衡 井下 安全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开发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自平衡井下安全阀。
背景技术
井下安全阀是井口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约70年的时间。常见安全阀的工作原理如下:在正常工作时,地面的控制液作用在活塞杆上,活塞杆顶推驱动管和中心管、同时弹簧被压缩,阀板打开,保持地面控制液的压力供应,阀板常开,油井上下连通;当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关闭油井时,将地面的控制液卸荷,中心管、驱动管在弹簧力的作用下上行,中心管作用在阀板上的力消失,阀板在扭簧的作用下关闭油井。
目前,井下安全阀存在以下问题:当安全阀在一些超深井中使用时,控制管线或者密封圈易出现泄漏,造成油套空间内的高压油液进入活塞腔。则活塞上的作用力居高不下,即使将地面的控制液卸荷,中心管也无法在弹簧力的作用下上行,造成阀板无法关闭的情况;当井下安全阀开闭动作频繁或操作压力过高时,易造成密封圈的失效,这将带来井下安全阀本体泄漏的问题,安全阀因系统失压而关闭时,油井无法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平衡井下安全阀,创新性地设计了阀板结构,增加了强行打开阀板时用到的永久锁定结构,以及在超深井环境中涉及到的自平衡结构,大大改善了井下安全阀的总体性能,将井下安全阀的下入深度提高到1000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平衡井下安全阀,采用柱形环空结构,包括:上接头、活塞套、弹簧套、连接接头、下接头、驱动管、中心管、弹簧、阀座结构;上接头、活塞套、弹簧套、连接接头、下接头依次固定连接形成中空的壳体,驱动管、中心管、弹簧、阀座结构设置在上接头、活塞套、弹簧套、连接接头、下接头所形成的壳体内,且驱动管与中心管固定连接,弹簧设在中心管上,弹簧的顶端、底端分别抵靠在驱动管的底部、连接接头的顶部,连接接头的下端设有阀座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与现有的井下安全阀相比,能出色地完成正常工作状态下的油井开闭动作的同时,设计有较为可靠的后期补救功能,在安全阀因密封圈密封失效或是控制管线泄漏而无法正常工作时,通过永久锁定装置和自平衡装置,完成安全阀的永久关闭或永久打开操作,并为安全阀的维修提供便利,大大提高了井口安全系统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自平衡井下安全阀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2是自平衡井下安全阀关闭状态示意图;
图3是自平衡井下安全阀下入永久锁定井下工具后的示意图;
图4是自平衡井下安全阀自平衡动作后的示意图;
图5是阀板的轴测图;
图6是永久锁定井下工具;
图中:1、上接头,2、控制管线,3、第一固定销,4、锁定筒,5、锁簧,6、活塞套,7、第一密封圈,8、第二密封圈,9、活塞杆,10、驱动管,11、第三密封圈,12、剪切销钉,13、弹簧,14、弹簧套,15、中心管,16、第四密封圈,17、连接接头,18、第五密封圈,19、阀座结构,20、支撑筒,21、第二固定销,22、下接头,23、永久锁定井下工具,61、开孔,62、活塞腔,63、锁孔,121、销钉内孔,141、直角凸起,142、弹簧腔,191、阀座,192、第六密封圈,193、阀座插头,194、销钉,195、扭簧,196、阀板,1961、阀板上端面,1962、阀板侧面,231、耳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自平衡井下安全阀,采用柱形环空结构,包括:上接头1、活塞套6、弹簧套14、连接接头17、下接头22、驱动管10、中心管15、弹簧13、阀座结构19。
上接头1为圆柱壳体结构,下端带有外螺纹。
活塞套6为变截面圆柱壳体,上段外径小、下段外径大,上段、下段衔结位置形成一台阶面,下段的壳体壁内设有活塞腔62,在台阶面上设有与活塞腔62贯通的开孔61,控制管线2通过开孔61与活塞腔62连通;活塞腔62内设有活塞杆9;活塞杆9由活塞腔62的下端装入,活塞杆9顶端的外壁上带有三圈密封圈,活塞杆9的下端面与驱动管10的台阶面接触;由控制管线2流入活塞腔62的控制液作用于活塞杆9的上端面,作用力经活塞杆9传递给驱动管10。
活塞套6顶端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活塞套6通过该内螺纹与上接头1的外螺纹配合;为增强密封效果,活塞套6下段底部一段外壁车去一定厚度,进行表面精加工后开设共两道的第一密封槽,第一密封槽内装入第一密封圈7,活塞套6下段车去一定厚度部分向上的位置处设有外螺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968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