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99914.8 | 申请日: | 2014-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52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杨国青;李红;张正锋;吴朝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L15/00 | 分类号: | B60L15/00;B60L15/20;B60L7/10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1 | 代理人: | 应圣义 |
地址: | 310027 浙江省杭州市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大多数汽车燃烧汽油、柴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地球上化石燃料的储量是有限的,数量巨大且不断增加的汽车数量使能源危机日益严重。传统汽车的重量一般1500kg左右,有效载荷只有100kg左右,大部分能源浪费在无效载荷上,造成了严重的能源浪费。另外,传统汽车体积庞大,一般汽车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汽车数量的增长使得交通拥塞和停车位紧张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近年来,电动车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电动车价格比传统汽车低,用于电动车充电的费用也比汽车加油的费用低;电动车灵活小巧,在非机动车道行驶,一般不会遇到交通堵塞,也更容易找到停车位;电动车没有尾气排放,不会污染环境。
但是现有的电动汽车存在一些缺点,尤其是在安全性能方面备受使用者的关注。现有的电动汽车加速、刹车等操作部件都集中在车把上,使得车把功能过于复杂,不利于安全驾驶。且现有的电动汽车其在制动过程中未设置任何的制动回馈,造成电动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能量无法被利用。尤其是在城市道路中行驶的电动汽车,其在制动过程中的能量浪费尤其明显。
此外,现有电动车还存在智能化水平低,功能单一以及舒适性差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电动汽车加速以及制动复杂且制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被大连浪费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及其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电动汽车的控制方法,包括检测当前踏板位置。根据检测信号计算踏板的位置变化状态以及运动速度。当踏板位置由制动区变为调速区且整车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时,电机连接到第一电池的输出回路。当踏板位置由调速区变为制动区时,切断电机与第一电池的输出回路间的连接,并将电机连接到第二电池的存储回路,并启动制动装置。当踏板的运动速度超过预设值,断电机与第一电池的输出回路间的连接,并将电机连接到第二电池的存储回路,启动制动装置。当踏板处于调速区内变化,且整车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时,根据档位信息和踏板位置值的大小调节电机的转向和转速。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调速区内踏板的位置值大于制动区内踏板的位置值,且在调速区内电机的转速与踏板位置值成正比。
与上述电动汽车控制方法相对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包括:踏板、传感器、整车控制器、第一电池、第二电池、电机以及制动装置。其中,传感器用于检测当前踏板的位置。整车控制器电性连接传感器和电机,根据传感器检测到的踏板的位置信号计算踏板的位置变化状态以及运动速度,并根据位置变化状态以及运动速度控制电机的连接状态:
当踏板位置由制动区变为调速区且整车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时,电机连接到第一电池的输出回路;
当踏板位置由调速区变为制动区时,切断电机与第一电池的输出回路间的连接,并将电机连接到第二电池的存储回路,并启动制动装置;
当踏板的运动速度超过预设值,断电机与第一电池的输出回路间的连接,并将电机连接到第二电池的存储回路,启动制动装置;
当踏板处于调速区内变化,且整车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时,根据档位信息和踏板位置值的大小调节电机的转向和转速。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传感器为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设置于踏板。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传感器为角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设置于踏板转轴,以踏板转轴的转动角度来表征踏板的位置值。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池为可反复充电的超级电容电池。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池的输出回路与第一电池的输出回路并联。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动汽车的底盘采用四轮结构,且车身和底盘间通过悬挂装置连接。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动汽车还包括GPS导航仪、摄像头以及雷达,摄像头设置于车体的顶部,雷达设置于车体的前部。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动汽车的方向盘上设置有智能控制器,智能控制器电性连接GPS导航仪、摄像头、雷达以及整车控制器,接受GPS导航仪、摄像头以及雷达检测到的路况信息,经转换后传递给整车控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999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