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无流道凝料注塑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00225.4 | 申请日: | 2014-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78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华同曙;金蕊;孙峰;郭琛;孙畅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C45/27 | 分类号: | B29C45/27;B29C45/7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6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无流道凝料 注塑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无流道凝料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在“以塑代钢”的大趋势下,注塑模具的技术发展越来越举足轻重。在注塑模具的使用过程中,原料浪费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注塑模具一般采用在注塑间隔时取出流道凝料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延长了生产周期,而且造成了原料浪费,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塑料制品的需求。为避免原料浪费,无流道凝料注射模技术逐渐发展起来。首先是延伸式喷嘴注射模,该技术与普通注射模的区别是取消了主流道的喷嘴,延长喷嘴,使喷嘴直接构成型腔的一部分,或延伸到模具浇口部位,该技术结构简单,但局限于采用点浇口的制品。其次是井坑式喷嘴注射模,又称绝热主流道,井坑式喷嘴在喷嘴前端与浇口之间设置储料井,塑料以熔融状态寄存在储料井内,与冷模具接触的外层塑料冷却固化后起到绝热层的作用,该技术结构相对简单,但一般仍需喷灯加热取出,对于节省原料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却无法有效的缩短生产周期。最后是热流道技术,该技术在注射模中采用加热方法,使从注射机喷嘴到型腔入口这一段流道中的塑料一直保持熔融状态,从而在开模时只需取出塑件,而不必清理流道凝料。该技术不仅有效的缩短了生产周期,并且避免了原料浪费,但是却提高了模具的复杂化程度,而且模具的生产成本也大幅提高。这时就需要一种既能节约原料又能使结构趋于简单化的模具。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既可以节约原料,并且成型周期短,模具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的模具,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型无流道凝料注塑模具,所述注塑模具包括:一定模、一支架、一流道系统及一热流道板。定模具有一定模座板、一定模板及一定模仁,定模仁装设于定模板上;支架设置在定模座板与定模之间;流道系统具有一井坑式喷嘴,所述井坑式喷嘴外部设有加热元件,一缓冲流道及一外部加热、喷嘴口绝热的喷嘴;热流道板具有若干热电偶,用于测温,并布有若干均匀分布于流道周围的加热器孔道。
由上所述定模包括:一定模座板2、一定模板16及一定模仁6。定模仁6装设于定模板16上,定模座板2上、下均装有绝热材料1,以避免主流道热量散失,所述绝热材料为石棉或环氧玻璃钢板。
由上所述支架5设在定模座板2与定模板16之间。
由上所述流道系统包括一井坑式喷嘴。所述井坑式喷嘴由注射机喷嘴9、流道衬套10及定位环8组成;外部设有加热元件7,一缓冲流道12及一外部加热、喷嘴口绝热的喷嘴13。所述加热元件7,用于在注塑间隔时间加热井坑内凝料,以便下一注塑周期使用,同时加热元件7与定模座板2间留有一定空隙用于绝热;所述加热元件7其材料为加热棒或管式加热器,有利于节省模具空间并且造价低廉。所述缓冲流道12具有圆滑曲线,可有效避免原料直射入型腔,使产品产生气孔,因此对外形成型有利。所述喷嘴13外围包括:加热元件14及绝热层15,所述加热元件14用于加热喷嘴口以避免浇口凝固,所述绝热层15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塑料薄膜,以防止热量流失。
由上所述热流道板11包括若干热电偶4,用于测温并及时反馈热流道的温度状况以便及时对模具温度进行调节,并布有若干均匀分布于流道周围的加热器孔道3。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将加热设备与绝热措施同时运用于注塑模具上,有利于节省原料,缩短成型周期,降低加工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采用缓冲流道,可有效避免原料直射入型腔,使产品产生气孔,因此对外形成型有利。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目的及技术方案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流道凝料注塑模具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如图所示,原料从注射机喷嘴9注入储料井,塑料以熔融状态寄存在储料井内,与主流道衬套10接触后外层塑料冷却固化起到了绝热层的作用,在注塑间隔时间,启动井坑式喷嘴外部的加热元件7,将冷却固化的外层塑料加热至熔融状态以便下一周期注塑使用,这样做避免了原料的浪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02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人造板用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电池通规检测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