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感应式手机防盗通知器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00378.9 | 申请日: | 2014-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93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李继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继东 |
主分类号: | G08B13/02 | 分类号: | G08B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55 北京市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手机 防盗 通知 | ||
技术领域
动感应式手机防盗通知器,是一个圆盒形状,盒的底内部设置手机机芯,手机电池、手机卡放置点,拨号键设置在盒体内圆轨距三角形三块U型触摸式接触点,并锁定拨手机号码。盒外圆直径,厚30mm。内圆轨距设三角形三块触摸式U型接触点,接触点的宽度9mm,内圆轨距高13mm,宽13mm,沿内圆轨距转动设置一个直径的触摸球,利用被动力推动或失去平衡时,促使触摸球沿内圆轨距转动,在转动时,接触到U型接触点,就等于开始拨打主人的手机号码,主人接到动感应式手机防盗通知器打来的手机号码,就知道自己的爱车或保险柜、办公桌的抽屉、手提箱等物品开始被人移动,这样主人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情况及时报警,公安人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锁定目标,及时破案。
背景技术
动感应式手机防盗通知器,是根据北京天文馆地动仪的原理,当动感应式手机防盗通知器里边的触摸球受到外部轻微移动或失去平衡时,就会向四周转动,在转动的同时,接触到内圆轨距三角形的三块触摸式U型接触点,当接触到每一块U型接触点时,都会向主人拨打一次电话,主人看到动感应式手机防盗通知器的来电号码,判定有人在移动爱车或保险柜、办公桌的抽屉、手提箱等物品,主人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情况及时报警,公安人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锁定目标及时破案。
发明内容
根据动力学,在一平面上放一球,球受力后就会转动,失去平衡也会转动的道理,为了在第一时间发现爱车办公桌的抽屉、手提箱等物品被移动,想到了把球放进小型圆盒里,只要有轻微的受力或失去平衡,球就会转动,在球转动的同时,联想到球的接触点——手机触摸拨号键,当把球比喻人的手指时,球就当做人的手指功能——触摸球、触摸球转动接触到手机触摸拨号键时,就会发出拨叫信号,如果把手机拨号锁定主人,就会直拨主人,主人看到手机号码,第一感觉就知道爱车、保险柜、办公桌的抽屉、手提箱等物品正在被人移动,这样我就想起发明——动感应式手机防盗通知器。
具体实施方式
1、动感应式手机防盗通知器,可选硬质材料做外壳,可防摔碎,设计为圆盒形状,圆盒外直径,厚30mm。
2、内圆轨距设三角形三块触摸式U型接触点,接触点的宽度为9mm,U型接触点的电路与机芯相连接。U型接触点代替了手机拨打电话的触摸键。内圆轨距高13mm,宽13mm,沿内圆轨距转动设置一个直径的触摸球,做触摸球的材料可选用手机写字笔的材料或其它更优质可代替人的手指最佳触摸材料。触摸球的主要作用是代替模仿人的手指拨号,当触摸球转到每一块U型接触点时,就等于人的手指触摸手机拨号键一样,向己设置好的手机号码发出信号。
3、为什么设计成U型接触点呢?因为动感应式手机防盗通知器是一个圆盒形状,设计成三角形的三块U型接触点设置在圆盒内的轨距周边、底部、顶部,任由动感应式手机防盗通知器变换任何角度,设置在圆盒里的触摸球都可接触到U型接触点的底部、周边、顶部。
4、动感应式手机防盗通知器圆盒内底部U型接触点之间二分之一,设计凹型低于1-2mm的月牙形状,这是为了在静止状态下,触摸球自身寻找平衡点,尽可能的避开U型接触点。
5、手机机芯设置功能(1)设置拨号键,拨号键只设置内存主人一个手机号码;(2)删除键;(3)遥控开、关功能,只限主人给本动感应式手机防盗通知器打电话时才起到遥控开、关机的作用,打第一次电话为开机,打第二次电话为关机,主人的手机最好设有语音提示语,现在开机,现在关机,为什么需要这二句提示语呢?主要考虑到主人开车时,需要的是现在关机、关机后开车时动感应式手机防盗通知器不发信号,不影响主人开车。当主人停车需要休息或去办事,这时需要开机。
6、充电器分二种,(1)保险柜、办公桌的抽屉里、手提箱可用现有的交流~220V伏充电器。
(2)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可设自身直流-12V伏变压充电器。
(3)两种充电器的外接电源插座可设在圆盒的顶部适当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继东,未经李继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03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