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机砷分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02428.7 | 申请日: | 2014-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229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景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B01D15/10 | 分类号: | B01D15/10;G01N1/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机 分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分析领域。
技术背景
砷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来源主要为地质原因、工业废弃物排放。目前研究表明:全球局部地区的地下水中砷污染较严重,砷普遍存在于地下水中,并且可通过饮用水,食物被人体摄入。长期砷摄入可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病变。在我国山西、内蒙古、新疆、贵州等地的地下水中砷污染较严重。国家标准委和卫生部联合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明确规定了饮用水中砷的浓度应小于0.01mg L-1。
砷的主要存在形态有As(III)、As(V)、单甲基砷酸(MMAA)和二甲基砷酸(DMAA)。不同形态砷的毒性顺序为:As(III)>As(V)>MMAA>DMAA,并且无机砷的毒性远大于有机砷。地下水中的砷主要以无机态As(III)和As(V)存在,As(III)易于被氧化为As(V)。由于砷的毒性取决于砷的形态,对地下水样品中As(III)和As(V)形态的精准分析对于后期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对地下水中As(III)和As(V)进行准确定量,需要对地下水样品进行现场前处理。常见方法有两种:1)通过现场向样品中加入抗坏血酸、HCl、EDTA等阻止氧化和铁离子沉淀的现象发生,再将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测定。此方法有效时间短、容易受不同水质影响,难以高效维持水中As(III)和As(V)的原比例;2)用离子交换树脂,截留As(V),此方法由于造价高、操作不便不能大规模应用。因此,开发一种造价低,高效,便于现场使用的砷分离方法对环境领域具有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了反复的深入研究,从而完成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机砷快速、高效的分离方法。
根据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首先将巯基硅烷负载到石英砂上制备成分离材料,然后将该分离材料制作成分离滤柱,使用该分离滤柱分离地下水样品中的三价砷和五价砷。
根据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分离材料的制备方式如下:将乙醇与巯基硅烷避光条件下混合,N2吹脱,加入石英砂密封,超声后真空干燥。
根据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分离材料的制备方式如下:3.0mL95v%乙醇与25mL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在塑料瓶中避光条件下混合,N2吹脱30min,加入80g石英砂密封,超声3.0h,75℃条件下真空干燥1.5h。
根据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分离滤柱的制备方式如下:将分离材料装填到底部用丝棉堵塞的注射器中,制成分离滤柱。
根据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分离滤柱的制备方式如下:将8.0g分离材料装填到底部用丝棉堵塞的10mL注射器中,制成分离滤柱。
根据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分离方式如下:将地下水样品过滤后,采用重力流的方式流过分离滤柱。
根据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该方法对三价砷的最大吸附量为1.6mg g-1,方法适用温度范围为10-90℃,适用pH范围为4-11。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机砷分离方法,该方法以石英砂(SiO2)作为载体,用物理方法将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Mercaptopropyl)trimethoxysilane,简称MPTS)负载到沙子上,制作小柱,用于地下水中As(III)和As(V)的分离。
本发明的方法可以选择性吸附地下水中As(III),从而实现As(III)截留,达到As(III)和As(V)完全分离的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所用载体-石英砂的筛分曲线,它提供了负载所用石英砂的级配以及平均粒径信息。
附图2为本发明制备的巯基负载前后石英砂样品以及MPTS纯品红外谱图,结果表明MPTS纯品谱图上巯基的伸缩振动在2560cm-1,C-H键振动在2840-2940cm-1。从图中可以看出负载后的石英砂样品出现了巯基和C-H键的振动。说明巯基成功的负载于石英砂表面。
附图3为本发明制备的分离材料在自来水基质中对As(III)的吸附等温线,数据表明此材料的吸附特性符合Freundilich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Qm=1.6mgg-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24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从原料生产生物燃料和蛋白质
- 下一篇:一种生物结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