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N,N-二甲基氢化诺卜酰胺用作昆虫驱避剂的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102751.4 申请日: 2014-03-14
公开(公告)号: CN103907599A 公开(公告)日: 2014-07-09
发明(设计)人: 王宗德;赵玲华;肖转泉;范国荣;陈金珠;陈尚钘;王鹏 申请(专利权)人: 江西农业大学
主分类号: A01N37/18 分类号: A01N37/18;A01P17/0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330000 *** 国省代码: 江西;36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甲基 氢化 诺卜酰胺 用作 昆虫 驱避剂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N,N-二甲基氢化诺卜酰胺用作昆虫驱避剂的应用,属害虫防治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防治媒介昆虫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使用杀虫剂,二是使用驱避剂,而驱避剂则可以较好地避免这些不足。但是杀虫剂长期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且毒性大、对环境污染严重。驱避剂在防治卫生害虫方面应用较为普遍,对经常在野外活动的人们来说,使用驱避剂是重要的防护手段。在驱避剂的研究中,植物源的萜类化合物以其低毒性、刺激性小的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50年代初,美国的McCabe合成了避蚊胺(N,N-二乙基-3-甲基苯甲酰胺,即DEET),并用于吸血昆虫的防治。DEET曾是国际公认的广谱、高效、安全的理想驱避剂,使用时间长、应用范围也最广。但近年来陆续发现它的一些不足,长期使用或大量使用后,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皮肤损伤、心血管中毒等问题,并且在老人和儿童中还出现了一些过敏症状,还对某些昆虫,如重要的疟疾媒介淡色按蚊的效果非常差。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自身健康关注意识的加强,植物源萜类驱避剂将会在防治害虫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萜类驱避活性物质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从大量植物中提取了许多有活性的成分。按防治功能可分为两类物质,对蚊虫有驱避作用的挥发性植物次生化合物和被认为是抑制剂的非挥发性植物次生化合物。从化学成分来看,多为单萜、倍半萜、烯、酯、醇、酮类化合物等,也有不少其他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 等。王宗德等以松节油为原料合成了32个萜类化合物,并对这些化合物的驱避活性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了一些具有较好驱避活性的化合物。 

萜类驱避剂越来越成为驱避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萜类驱避剂的驱避效果较好,并以其大多具有芳香性,来源于天然萜类,毒性低、刺激性小、对人体和环境无害,而被人们广泛接受。因此,萜类驱避剂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研究和开发兴趣。近年来,直接利用富含萜类驱避剂的植物精油的例子很多,也有过人工合成萜类驱避剂的成功实践。但从目前萜类驱避剂总体发展来看,有关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制剂的开发,合成具有驱避效果的萜类化合物新品种的研究报道尚不多,因此,由β-蒎烯合成氢化诺卜醇及其衍生物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的方向。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萜类化合物N,N-二甲基氢化诺卜酰胺作为昆虫驱避剂的应用。 

本发明所说的化合物是N,N-二甲基氢化诺卜酰胺,其基本参数如表1所示。 

表1N,N-二甲基氢化诺卜酰胺的基本参数 

本发明经过试验筛选,发现N,N-二甲基氢化诺卜酰胺对某些昆虫具有明显的驱避活性,其中包括蚂蚁和蟑螂。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数量最多的昆虫种类,蚂蚁的危害行为包括咬扰人体、传播病菌、损 坏建筑、污染环境等,被其叮咬后往往引起丘疹红斑和皮肤瘙痒,特别是婴儿身体分泌物对蚂蚁有引诱作用,更易遭受侵袭,严重时会给身体造成损害。蟑螂也是一种媒介害虫,它传播疾病,影响健康。目前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法,但化学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导致了昆虫纲抗药性的迅速发展。 

本发明发现N,N-二甲基氢化诺卜酰胺的驱避活性包括:N,N-二甲基氢化诺卜酰胺作为蚂蚁驱避剂的应用,N,N-二甲基氢化诺卜酰胺作为蟑螂驱避剂的应用。 

生物测定结果显示,50mg/g浓度的N,N-二甲基氢化诺卜酰胺对小黄家蚁的驱避率达到了72%,100mg/g浓度对小黄家蚁的驱避率达到100%。在现场试验中,N,N-二甲基氢化诺卜酰胺也表现出了很好的效果。N,N-二甲基氢化诺卜酰胺在浓度为100mg/g时对蟑螂的驱避率为69%。 

N,N-二甲基氢化诺卜酰胺的驱避活性对于防治蚂蚁和蟑螂的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一些不能使用杀虫剂的特殊场所,利用驱避剂既可以实现保护的目的,又可以避免了因使用杀虫剂而引起的意外中毒和过敏事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N,N-二甲基氢化诺卜酰胺对蚂蚁驱避效果的试验 

将N,N-二甲基氢化诺卜酰胺用无水乙醇稀释成系列浓度做活性测试用,试验方法采用荞麦种子浸液法。 

挑选个体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荞麦种子12粒,其中6粒浸入受试物的无水乙醇溶液中,另外6粒浸入不含受试物的无水乙醇中。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农业大学,未经江西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27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