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平移位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03029.2 | 申请日: | 2014-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25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周泽坤;吴刚;王霞;孙亚东;石跃;王卓;张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K19/0175 | 分类号: | H03K19/0175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李顺德;王睿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平 移位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浮动电源轨中的电平移位电路。
背景技术
电平移位电路用于将低压控制信号转换为高压控制信号,实现低压逻辑对高压功率输出级的控制,属于高压器件的控制技术领域,在开关电源、电机驱动、PDP显示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新一代的功率器件(如:GaN FET,SiC FET,IGBT等)应用的不断发展,功率器件的开关频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功率器件能量损耗也不断减小。电平移位电路作为连接控制电路与输出驱动级的关键电路,发展的趋势也必将是:快速响应和低功耗。常规的电平移位电路中,输出级上拉PMOS管与下拉NMOS管之间同时导通会导致电平移位电路存在功耗、切换时间与传输延迟的问题。快速响应意味着功耗增大,现有的电平移位技术不能同时满足快速响应与低功耗,无法体现和发挥出新型功率器件高频和低能耗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就是针对上述传统电平移位电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和低功耗特点的电平移位电路。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平移位电路,包括快速响应电路和低功耗电平维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响应电路包括PMOS管M12、M13、M14、M15、M17、M18,NMOS管M00、M01、M03、M04、M05、M07、M10、M11、M16、M19,CMOS反相器INV1、INV2、INV3、INV4、INV5、INV6,二极管D1、D2、D3、D4和电容C1、C2;
所述低功耗电平维持电路包括PMOS管M26、M27、M33、M34、M35、M36、M37、M38、M39、M42、M43、M44,NMOS管M20、M21、M22、M23、M30、M31、M38、M40、M41、M45、M46,二极管D5、D6、D7、D8和电阻R1、R2、R3;其中,
如图1所示,一个外部信号输入端连接INV1的输入端和M01的栅极,另一个外部输入信号端连接INV4的输入端和MO5的栅极,INV1的输出端连接INV2的输入端和M21的栅极,INV4的输出端连接INV5的输入端和M20的栅极;
INV2的输出端连接C1的负极和INV3的输入端,INV3的输出端连接M00的栅极,M00的漏极和M01的源极连接,M01的漏极与D1的正极和M03的源极连接,M03的栅极、D1的负极、INV1的正极、INV2的正极、INV3的正极、C1的正极均接电源电压,INV1的负极、INV2的负极、INV3的负极和M00的源极均接地;
INV5的输出端连接C2的负极和INV6的输入端,INV6的输出端连接M04的栅极,M04的漏极和M05的源极连接,M05的漏极与D3的正极和M07的源极连接,M07的栅极、D3的负极、INV4的正极、INV5的正极、INV6的正极、C2的正极均接电源电压,INV4的负极、INV5的负极、INV6的负极和M04的源极均接地;
M03的漏极与D2的负极、M13的漏极和栅极、M12的栅极、M15的栅极连接,M07的漏极与D4的负极、M17的漏极和栅极、M18的栅极、M14的栅极连接;
M12的漏极与M10的漏极连接作为一个输出端LC,M18的漏极和M19的漏极连接作为另一个输出端LD;
M10的栅极与M11的栅极和漏极、M14的漏极连接,M19的栅极与M16的栅极和漏极、M15的漏极连接;
M12的源极、M13的源极、M14的源极、M15的源极、M17的源极、M18的源极均接浮动电源电压HBA,M10的源极、M11的源极、M16的源极、M19的源极、D2的正极和D4的正极均接浮动电源地电位HS;
如图3所示,M20的漏极与D6的正极和M22的源极连接,M21的漏极与D5的正极和M23的源极连接,D5的负极、D6的负极、M22的栅极和M23的栅极均接电源电压,M20的源极和M21的源极均接地;
M22的漏极连接M26的漏极,M23的漏极连接M27的漏极,M26的源极与D7的负极、R2的一端和M35的栅极连接,M27的源极与D8的负极、R1的一端和M34的栅极连接;
M34的漏极与R2的另一端和M32的栅极连接,M35的漏极与R1的另一端、M36的漏极和M33的栅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30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碳纤维增强聚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汽车无线充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