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口腔基质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03682.9 | 申请日: | 2014-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76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朱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晓明 |
主分类号: | A61L27/40 | 分类号: | A61L27/40;A61L27/26;A61L27/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口腔 基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可生物降解填充材料的制备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口腔基质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人类牙槽骨是人体最活跃的骨组织,一生中处于吸收趋势,一旦吸收,目前技术尚无法令其逆转增生。牙齿根植于牙槽骨,牙槽骨自然吸收是老年性失牙及咀嚼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此外,牙周病导致的牙槽骨破坏,因目前没有促使齿槽骨增生的技术方法,除了控制牙周病炎症之外,只有任牙槽骨被破坏而使牙齿全部脱落。
虽然多种植骨材料和植骨方法应用在机体的其他部位取得成功,但在牙周病治疗中,植骨治疗一直不成功,原因主要有三点:1.植骨隔离材料组织附着性差,不能防止上皮和结缔组织长入骨组织,因而成骨不良,治疗失败;2.因全身给药不能直接到达植骨区,不能长期有效控制牙周的慢性炎症,导致治疗失败;3.植入的人工材料不能控制性(吸收的时间、量和方式)降解吸收,最终不能形成以自体生长的新骨为主体的牙槽骨,导致植骨治疗失败。
至今为止没有可生物降解的口腔基质膜问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牙周病治疗技术中,缺乏可生物降解的基质材料,不能确保植骨治疗获得成功的缺陷,为人们提供一种组织附着性好,能促进细胞繁殖,且在一定时间内能完全生物降解的口腔基质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口腔基质膜其特征在于口腔基质膜的基材由聚乳酸聚合物(PDLLA)、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和左旋聚乳酸(PLLA)混合而成,其中聚乳酸聚合物为75~89.5%,乙酰柠檬酸三丁酯为10.5~13%,左旋聚乳酸为0~12%。
上述方案中,所述聚乳酸聚合物分子量为20万,左旋聚乳酸分子量为5~8万。
上述方案中,所述口腔基质膜为三层结构,即上层(1)、中层(2)和底层(3),每层都设置有通孔(4)。
上述方案中,所述上层(1)和底层(3)的通孔(4)长为100~600μm,宽为100μm~400μm,孔与孔之间的距离为100μm~300μm,其中偶数列和奇数列分别对齐,行间距为100μm~200μm,中层(2)的通孔(4)为圆孔,圆孔的直径为50μm~150μm,孔与孔之间的距离为50μm ~200μm。
上述方案中,所述口腔基质膜的制备方法如下:按比例将聚乳酸聚合物、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和左旋聚乳酸一起放入转矩流变仪橡胶塑料混合装置中,加料无先后要求,在100~150℃共混5~20min,共混料在压力成型机中热压成型,热压条件为压力在0.25~10Mpa,温度为100~150℃,时间为5min,热压或激光打孔成带孔片材,最后将三层片材再冷压或粘接成型,得到口腔基质膜。
本发明是发明人通过长期实践开创出来的科学实用的技术方案,提供的口腔基质膜组织附着性好,能促进细胞繁殖,且在一定时间内能完全生物降解。此膜有良好的弹性和一定的硬度,方便塞入牙槽骨和牙齿的缝隙之间,一方面固定牙齿,另一方面随着此填充材料的生物降解而给附近的细胞生长空间,从而在原已暴露于牙周袋内的根面上形成新的牙骨质,并有牙周膜纤维埋入,形成牙周组织再生,即形成新附着性愈合。口腔基质膜上的通孔使营养物质可以通过,给细胞生长提供生长空间,为组织修复提供了物理平面。
本发明的口腔基质膜无毒负作用,安全性符合GB/T16886系列标准。
本发明的口腔基质膜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易行,设备成本低廉,可充分保证产品质量。
综上所述,本发明克服了现有牙周病治疗技术中,缺乏可生物降解的基质材料,不能确保植骨治疗获得成功的缺陷,为人们提供的口腔基质膜及其制备方法组织附着性好,能促进细胞繁殖,且在一定时间内能完全生物降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示意图。
附图中,各数字的含义为:1:上层;2:中层;3:底层;4: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不仅限于所述实施例。
实施例一
本例的口腔基质膜的基材由聚乳酸聚合物(PDLLA)、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和左旋聚乳酸(PLLA)混合而成,其中聚乳酸聚合物为77%,乙酰柠檬酸三丁酯为13%,左旋聚乳酸为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晓明,未经朱晓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36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