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互连扩散阻挡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07226.1 | 申请日: | 2014-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84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卢红亮;张远;丁士进;张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3/532 | 分类号: | H01L23/532;H01L21/768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互连 扩散 阻挡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 一种铜互连扩散阻挡层,其特征在于使用PEALD技术交替生长CoxN与Ru原子层,形成Ru-Co-N的交叠结构,作为Cu扩散阻挡层/粘附层/籽晶层;其表达式为:
Ruy(CoxN)1-y
其中,x的取值范围是1-10;y的取值范围是0.05-0.95。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互连扩散阻挡层,其特征在于通过调节x与y的值来调节Cu扩散阻挡能力与粘附能力,并改善铜互连的导电性能;其中,x值通过调节CoxN反应源的通入时间来控制,y值通过调节生长n1层CoxN与n2层Ru时的n1和n2的值来控制。
3. 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制备步骤为:
(1)采用RCA工艺清洗硅基衬底,然后在硅衬底上依次生成刻蚀阻挡层与绝缘介质层,使用光刻、离子刻蚀工艺,定位互连位置,形成用于互连结构的金属沟槽、接触孔或通孔;
(2)在金属沟槽、接触孔或通孔中,使用PEALD技术交替生长n1层CoxN与n2层Ru,形成Ru-N-CoxN薄膜;不断重复上述过程,最终形成Ru-Co-N薄膜,其中n1、n2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3)在Ru-Co-N薄膜结构表面使用电镀法或ALD等方法生长Cu,获得铜互连结构;
(4)对于所得的铜互连结构,使用化学机械抛光工艺,得到平整的晶片表面,即最终的铜互连扩散阻挡层。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u-Co-N的厚度1-5nm,填入沟槽的深宽比3-10。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CoxN所需的生长源中,Co源为双(N,N'-二异丙基乙脒基)钴或双(N-叔丁基-N'-乙 基-丙脒基)钴; N源为氨气NH3或氮氢混合气体N2/H2。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Ru需要的生长源为Ru(Cp)2、Ru(EtCp)2或Ru(OD)3;还原气体为氧气O2、臭氧O3或O2等离子气体。
7.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PEALD方法的沉积过程中,Co 源温度应为60~150℃,Ru源温度应为60~140℃,反应腔温度应保持在100~3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722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息显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及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