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通道可变极真空电渗加速超软土固结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07963.1 | 申请日: | 2014-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67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王仕勇;朱栋梁;柏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仕勇;朱栋梁 |
主分类号: | E02D3/11 | 分类号: | E02D3/11;E02D3/10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5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通道 可变 真空 加速 超软土 固结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双通道可变极真空电渗加速超软土固结的方法,其步骤是:
①在待处理超软淤泥土场地上,通过泡沫板或浮桥的方式铺设土工织物;
②成排插入复合排水板作为深度方向排水系统,并使复合排水板刚好出露于土工织物上;
③按照设计间距铺设双通道真空排水主管,即密闭式真空排水PVC主管甲和密闭式真空排水PVC主管乙,所述的间距为2~50m;
④按照设计间距铺设密闭式真空排水耐压波纹支管,所述的间距为0.5~10m,使下穿主管的支管与连接主管的支管间隔布置,按照设计连接于密闭式真空排水PVC主管甲或密闭式真空排水PVC主管乙中;
⑤在复合排水板出露位置,用可接导线型密闭式快速板管连接器将复合排水板与密闭式真空排水耐压波纹支管连接,形成横-纵-深封闭式真空预压排水系统;
⑥使用电渗导线将同一排的复合排水板串联连接形成成排的电渗电极序列,分别将间隔一排的复合排水板单排序列并联接入可变极电渗系统的阴极或阳极,将相邻的复合排水板单排序列分别接入可变极电渗系统的阳极或阴极,核查接线方式,确保每根复合排水板都接入电路中,相邻单排序列所接入的电极极性相反;完成上述步骤之后铺设真空膜;
⑦开启真空电渗联合工作模式A,使密闭式真空排水PVC主管甲的控制阀门开,密闭式真空排水PVC主管乙的控制阀门关,所述真空电渗联合工作模式A持续时间为0.2~96小时;
⑧待可变极电渗系统中显示的电流、广粘度型涡轮流量计中的出水量明显降低时,调整可变极电渗系统,使复合排水板的极性变换,同时使密闭式真空排水PVC主管甲控制阀门关和密闭式真空排水PVC主管乙控制阀门开,进入真空电渗联合工作模式B,所述真空电渗联合工作模式B持续时间为0.2~96小时;
⑨当可变极电渗系统中显示的电流、广粘度型涡轮流量计的出水量又明显降低时,再切换至真空电渗联合工作模式A,所述时间间隔为0.2~96小时;
⑩按此⑦⑧⑨步骤的方式循环工作,直至超软淤泥土区域的浅层和深层的土体含水率下降,静力触探和十字板剪切达到预期要求,卸载,持续时间为10~35天。
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通道可变极真空电渗加速超软淤泥土排水固结地基处理的装置,它包括复合排水板(1)、快速接头卡扣(1b)、复合排水板内芯(1d)、可接导线型密闭式快速板管连接器(2)、导线穿出孔(2a)、快速卡扣接入槽(2b)、密闭式真空排水耐压波纹支管(3)、下穿主管的支管(3a)、连接主管的支管(3b)、密闭式真空排水PVC主管甲(4)、密闭式真空排水PVC主管乙(5)、真空排水主管甲的控制阀门(6)、总控制阀门(8)、PVC三通管(13)、广粘度型涡轮流量计(13a),其特征在于:将复合排水板(1)用紧固螺栓(1a)与快速接头卡扣(1b)连接,将紧固螺栓(1a)穿过长纤热扎无纺布包裹形成的滤膜(1e)与复合排水板内芯(1d)连接,将电渗导线(1c)接入紧固螺栓(1a)中,将快速接头卡扣(1b)插入快速卡扣接入槽(2b)连接可接导线型密闭式快速板管连接器(2),将电渗导线(1c)穿过导线穿出孔(2a),将同排的复合排水板(1)所引出的电渗导线(1c)接入到阳极导线(11),再通过阳极导线(11)接入到可变极电渗系统(10)的正极中,再将相邻排的电渗导线(1c)通过阴极导线(12)接入到可变极电渗系统(10)的负极中;再铺设密闭式真空排水耐压波纹支管(3)中的下穿主管的支管(3a)和连接主管的支管(3b),将下穿主管的支管(3a)和连接主管的支管(3b)用可接导线型密闭式快速板管连接器(2)连接复合排水板1,然后将下穿主管的支管(3a)接入到密闭式真空排水PVC主管乙(5)中,相邻排的连接主管的支管(3b)接入到密闭式真空排水PVC主管甲(4)中,密闭式真空排水PVC主管甲(4)和密闭式真空排水PVC主管乙(5)通过PVC三通管(13)及广粘度型涡轮流量计(13a)连接真空泵(9),总控制阀门(8)接入到PVC三通管(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仕勇;朱栋梁,未经王仕勇;朱栋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796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四冲程发动机
- 下一篇:扁穗牛鞭草ISAP指纹图谱的建立方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