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应力管道摩阻试验装置及其安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08785.4 | 申请日: | 2014-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846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陈壮;刘海陆;黄荐;张文学;曾亚;李增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9/02 | 分类号: | G01N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纪佳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应力 管道 试验装置 及其 安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应力管道摩阻试验方法,该方法是基于传统的预应力管道摩阻试验方法并加以改进,通过改进预应力管道摩阻试验的安装工艺和测试装置,使预应力管道摩阻试验操作工序更简单、更高效、更安全和更经济。
背景技术
目前,桥梁的预应力管道摩阻试验,大多数采用在梁片两端安装压力环的测试方法,每一侧梁端的测试设备布置分别为张拉千斤顶、工具锚、夹片、压力环、对中套和测试仪,梁片两端的测试设备安装顺序都为锚垫板、对中套、压力环、对中套、张拉千斤顶、工具锚、夹片;测试方法为先以管道内钢绞线根数来确定管道摩阻试验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张拉力,梁片两端按顺序安装测试设备,安装工具锚时,张拉千斤顶油缸先打出5cm,再上夹片;第一级张拉:被动端张拉千斤顶锁死,主动端进行第一级张拉完成,两端测试仪同时读数记录,主动端与被动端调换,再同样进行第一级张拉工序;第二级张拉:被动端张拉千斤顶锁死,主动端进行第二级张拉完成,两端测试仪同时读数记录,主动端与被动端调换,再同样进行第二级张拉工序,一孔管道摩阻试验完成。
在预应力管道摩阻试验的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如下问题:
安装对中套和压力环时,由于对中套和压力环为两个独立的构件,且对中套的外环长度有限难于套紧压力环,所以压力环和两侧的对中套难于扣紧并对齐。加之伸出的钢绞线易受压弯曲和梁体两端腹板布置锚垫板处为内凹浅斜方孔,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内侧的对中套很难与锚垫板对中放置,从而使压力环和两侧对中套三者难于贴紧对中并与梁端的锚垫板对中放置。传统解决办法是在用方木等垫块将压力环和两侧对中套垫高与锚垫板对中,再安上张拉千斤顶;但是梁端施工平台往往与梁体底板齐高,当腹板处锚垫板位置较高时,再用方木等垫块来层层垫高压力环和两侧对中套无疑增加了安装难度。
提升或左右吊移张拉千斤顶时,提升设备的链条钩挂于张拉千斤顶上钢丝绳,而钢丝绳两端扣挂于张拉千斤顶前后扣环;当张拉千斤顶被吊起时,在重力作用下挂钩在钢丝绳上滑移使张拉千斤顶处于水平状态,并且由于梁端腹板处锚垫板为内凹倾斜布置,与锚垫板贴紧对齐的压力环和两侧对中套需处于倾斜状态,而处于水平状态的张拉千斤顶就很难与倾斜布置的压力环和两侧对中套三者贴紧对齐,且重量很大的张拉千斤顶很难通过人为调整倾斜度。传统解决方法是人工抬起张拉千斤顶的端部钢绞线,使张拉千斤顶倾斜并与压力环和两侧对中套三者贴紧对齐,这无疑增加了安装难度。若张拉千斤顶、外侧对中套、压力环、内侧对中套两两之间没有贴紧对齐时,将影响测试精确度,可能出现主动端张拉力比被动端小的情况。
桥梁的预应力管道摩阻试验往往需要到施工现场对现浇梁体进行孔道摩阻测试,施工现场往往因相关准备不足而使用传统的安装测试工艺,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更直接影响测试进度而影响施工进度。因此,需改进测试相关装置和安装工艺以适应施工现场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目前桥梁的预应力管道摩阻试验方法存在的上述缺陷和不足,改进测试相关构件和安装工艺以适应施工现场的需要,使提供一种既简单、高效,又安全的预应力管道摩阻试验新方法。
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应力管道摩阻试验装置,其包括提升设备和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提升设备分为内侧拉葫芦3、外侧拉葫芦4和可侧滑移门架5;测试设备为张拉千斤顶13、工具锚10、夹片12、外对中套24、压力环14、内对中套19和测试仪1;
角β为串联在一起的内对中套(19)、压力环(14)和外对中套(24)三者整体的倾斜角度;角α为千斤顶(13)的倾斜角度;角γ为锚垫板(15)的倾斜角度;当串联在一起的内对中套(19)、压力环(14)和外对中套(24)三者整体被吊起后其倾斜角度角β与角γ相等,就保证了串联在一起的内对中套(19)、压力环(14)和外对中套(24)三者整体与角γ为锚垫板(15)垂直布置。当千斤顶(13)被吊起后其倾斜角度角α与角γ相等,就保证了千斤顶(13)与锚垫板(15)垂直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87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分体式链条张紧器动导轨
- 下一篇:多圈G减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