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桩井一体化降水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11510.6 | 申请日: | 2014-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02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勤;金淮;张建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10 | 分类号: | E02D1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10010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体化 降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坑降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桩井一体化降水井。
背景技术
在含水地层中进行地下工程建设,往往要首先进行工程降水。目前常规基坑工程降水,沿着基坑周边先做护坡桩,在护坡桩的外围再做一圈降水井,降水井多采用无沙管作为井管,工程完工后,将井回填,井管永久留在地层中,给后续工程施工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留下隐患。
在同一场地既打设护坡桩又施工降水井,占用场地较大,不利用场地的综合规划利用。另外,在场地狭小的地段,往往只有打桩的位置,没有成井的位置,造成无法成井。现有的井管均为带孔的圆柱形混凝土管,不但不利于工程结束后将井管顺利拔出,且由于井管的开孔较大,地层中的水分并不能及时有效地集中到井管中。且现有的井管过滤装置的过滤效果不甚理想,过滤装置拆卸工程量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设计开发了一种桩井一体化降水井,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简单,生产成本低,降水效果好,且井管可以多次利用的桩井一体化降水井。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桩井一体化降水井,包括:
倒圆锥形钢管,其顶部为大开口端,底部为封闭的小口端,且所述底部为一水平面,所述倒圆锥形钢管的侧壁和底部均开设有多个开孔,多个开孔呈层状分布,侧壁的每一开孔处均连接有一紫铜毛细管,所述紫铜毛细管的内径为0.6~1.5mm,所述紫铜毛细管的轴向与所述倒圆锥形钢管的轴向平行,每一紫铜毛细管均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倒圆锥形钢管的开孔密封连通;
一对拉环,其安装在所述倒圆锥形钢管侧壁的上部;
内管,其设置在所述倒圆锥形钢管内部,并与所述倒圆锥形钢管的侧壁及底部形成一个水流集中空间,所述内管的管壁外侧附着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与所述内管的管壁可拆卸连接,所述过滤层为两层,外面的一层为开设有方形孔的第一过滤层,里面的一层为开设有圆形孔的第二过滤层,且第一过滤层的方形孔和第二过滤层的圆形孔交错设置;
水泵,其安装在所述内管的底部,且进水口与所述水流集中空间连通,出水口连接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延伸至所述倒圆锥形钢管的顶部。
优选的是,所述的桩井一体化降水井中,所述连接件为一直角形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倒圆锥形钢管的开孔螺纹连接,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紫铜毛细管螺纹连接,所述连通管的每一端均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倒圆锥形钢管的每层开孔连接连接件后形成的大圆盘直径均小于所述倒圆锥形钢管的大开口端直径。
优选的是,所述的桩井一体化降水井中,所述倒圆锥形钢管的底部与侧壁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的桩井一体化降水井中,所述倒圆锥形钢管的侧壁下端安装有多个锁扣,所述锁扣的固定端安装在所述倒圆锥形钢管的侧壁上,所述锁扣的活动端安装在所述倒圆锥形钢管的底部。
优选的是,所述的桩井一体化降水井中,所述一对拉环与所述倒圆锥形钢管一体成型,所述一对拉环连接降水井拔出装置。
本发明所述的桩井一体化降水井中,由于所述倒圆锥形钢管的开孔处连接有多个紫铜毛细管,紫铜毛细管的内径较小,有利于地层中的水及时有效的富集到倒圆锥形钢管的水流集中空间,再经过内管管壁外侧过滤层的作用进入内管,同时将砂砾阻隔在外,两层过滤层交错设置,过滤效果更好,水泵通过导水管将水流排出,再次利用。当工程结束后,将拔管器连接到所述倒圆锥形钢管的一对拉环上,从而将倒圆锥形钢管拔出,由于所述倒圆锥形钢管的顶部开口最大,整个管体的直径从上到小逐渐减小,当顶部与地层脱离接触后,管体下部由于不再与地层接触,则会在外力作用下沿着顶部开口顺利拔出。打开所述倒圆锥形钢管侧壁的锁扣,将底部拆除,清除水流集中空间内的砂砾,并拆除过滤层进行清洗,以备下次使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由于不再需要先做护坡桩,选用带孔钢管既保证了护坡桩所需要的刚度,同时又可以当做降水井用,节约了场地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桩井一体化降水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本发明提供一种桩井一体化降水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15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器件
- 下一篇:一种气密式引流管壁内清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