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氟用阳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11707.X | 申请日: | 2014-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824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臧文平;赵继国;兰建云;殷正娥;赵旭;刘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锦美碳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B11/12 | 分类号: | C25B11/12;C25B1/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171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氟用 阳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氟气用纯碳阳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氟气做为半导体、核工业、电气工业等领域不可或缺的主要气体,氟气的制取目前主要采用中温电解法,而电解槽中所需的阳极板材料,是关键部件。由于单质氟极为活波,能与许多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甚至可以和大多数无机物和有机物在室温或低于室温条件下反应,因此制氟技术和安全难度大,要求高。随之对制氟用电解槽阳极板提出了以下诸多要求:耐氟和耐氟化腐蚀性能好;电阻率低;电解液对其浸润性好;超电压小;机械强度高;能长时间在高电流密度下使用;比重大,局部破碎时碎块能沉于电解槽底部,避免极间短路;制造周期短,价格低廉等。
近年来许多技术研究人员在阳极改性方面付出了许多,诸如,通过对碳阳极表面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沉积热解碳,增强抗氟和耐氟化腐蚀性能,防止极化;掺杂导电炭黑,增加导电性能;掺杂或渗透一些金属获得高的强度和低电阻率;利用碳纤维导电性和高强度制作的碳纤维/碳复合材料或在电解槽的改装上做了大量工作。或多或少得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制造成本上付出了更多,实现价值工程也将是未来碳阳极生产的一种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氟用阳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石油生焦和沥青生焦高温煅烧,经破碎机破碎、筛分粒级,雷蒙磨制粉,在一定比例粘接剂沥青作用下混捏成塑性良好的糊料,挤压成型,使用高结焦浸渍剂一浸二焙,加工制得。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制氟用阳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原材料为1-0.5mm石油焦,0.5-0mm沥青焦、200目石油焦、高温硬质沥青粘接剂,重量比为1-0.5mm石油焦∶0.5-0mm沥青焦∶200目石油焦∶高温硬质沥青粘接剂=(20±5)∶(25±5)∶(55±5)∶(35±3),采用一次浸渍两次焙烧制成。
进一步,重量比为1-0.5mm石油焦∶0.5-0mm沥青焦∶200目石油焦∶高温硬质沥青粘接剂=20∶25∶55∶35。
进一步,1-0.5mm石油焦纯度不小于80%;0.5-0mm沥青焦纯度不小于80%;200目石油焦纯度为75±3%。
一种制氟用阳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原材料的选择,按重量比,择取沥青焦25份,石油焦75份、硬质沥青35份做为主要原材料;
2)煅烧,将沥青焦和石油焦分别在1300-1350℃之间高温煅烧,充分溢出挥发份,并使之一些低挥发点的杂质元素挥发,增大收缩,石油焦真密度不小于2.10g/cm3,灰分控制不大于0.4%;沥青焦真密度 不小于1.96g/cm3,灰分控制不大于0.5%;使用高温硬质沥青做为粘接剂,灰分控制不大于0.2%,结焦值不小于55%;在煅烧输送原料运输带上安装磁力除铁器;
3)破碎、筛分和磨粉,将煅后焦破碎,运输带上安装磁力除铁器;破碎后进入筛分机筛分,产出1-0.5mm粒级石油焦,0.5-0mm粒级沥青焦;将石油焦制成200目纯度70±3%焦粉;
4)混捏,按照重量比,1-0.5mm石油焦20份,0.5-0mm沥青焦25份,200目石油焦55份,加入混捏锅干混60min以上,使之搅拌均匀,温度到120±5℃,加入已融化脱水除铁除的硬质沥青35份,湿混60min以上,温度到达150±5℃,得到塑性良好的糊料;
5)成型,采用挤压成型方式,控制料室温度115±5℃,嘴型温度125±5℃,将糊料均匀、匀速冷却至110-115℃之间加入料室,匀速挤压出生制品,水冷却。
6)焙烧,制品均匀、垂直装入焙烧炉,采用260-320h曲线焙烧,最高温度1300-1350℃保温40-48h;
7)一次浸渍,清理干净一焙品粘着的填充料,预热160-180℃,在真空度大于0.075MPa,压力0.9-1.2MPa下侵入喹啉含量小于1%,残炭率大于55%的特种沥青浸渍剂;
8)二次焙烧,采用220-260h曲线,最高温度950-1000℃保温40-48h。
进一步,步骤3中,1-0.5mm石油焦纯度不小于80%;0.5-0mm沥青焦纯度不小于80%;200目沥青焦纯度为75±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锦美碳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锦美碳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170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