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检测中药综合毒性的生物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15374.8 | 申请日: | 2014-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89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赵军宁;鄢良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76 | 分类号: | G01N21/76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2 | 代理人: | 李高峡,张娟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检测 中药 综合 毒性 生物 测试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检测中药综合毒性的生物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中药是我国的瑰宝,在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中药及其制剂应用范围的扩大,临床报道其引发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并有致死的报道,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仅次于化学药品中的抗感染药,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关木通、广防已、青木香等马兜铃酸类药物引起严重肾损伤,补益中药何首乌引起严重肝损伤、双黄连、清开灵等中药注射剂引进过敏性休克、使得中药安全性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引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与药材、制剂、配伍及使用不当等密切相关。为了保证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千年以来,中药一直处于不断标准化、规范化的进程中。由此可见,提高中药的质量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建立中药质量控制体系必须立足于中药的特色,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必须能对起效的全成分(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络合物成分)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所建立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真正达到控制中药质量、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目前,我国已制定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有:GLP、GMP、GCP、GSP、GAP,但这些标准还远不能够覆盖中药生产的系列环节。指纹图谱作为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已成为目前的国际共识,包括色谱指纹图谱、光谱指纹图谱和DNA指纹图谱。但是,这些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测方法仍然无法有效的保证中药药效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质量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快速检测中药综合毒性的生物测试方法。
本发明快速检测中药综合毒性的生物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测试用菌液:取发光细菌冻干粉,用氯离子浓度为0.1-1.0mol/L的溶液复苏,得测试用菌液;
(2)检测:取待检中药样品,用测试用菌液检测,确定浓度-效应动力曲线以及发光强度抑制率为50%的浓度。
浓度-效应动力曲线,是指待检样品浓度与发光强度抑制率的关系曲线。
步骤(1)中,所述发光细菌是费氏弧菌、明亮发光杆菌、青海弧菌及其它非致病发光细菌。
步骤(1)中,所述制备测试用菌液的方法是:取型号为CS234的费氏弧菌冻干粉1支,加入0.2-1.0ml的氯离子浓度为0.51mol/L的溶液,即得测试用菌液。
步骤(1)中,所述含氯离子的溶液的pH为5~9。
步骤(2)所述检测的方法如下:
a、预测试:取待检中药样品,用水稀释成5个浓度的待检液,体积百分比分别是:100%、25%、6.25%、1.5625%、0.39%,以氯离子浓度为0.1-1.0mol/L的溶液为标准液,在所述待检液和标准液中加入测试用菌液,菌液加入量为待检液或标准液体积的1/25~1/15,放置5~30min,检测发光强度,计算5个浓度的发光度抑制率;
b、确定检测浓度的上限及下限:根据步骤a的结果,以抑制率为90~100%的任一浓度为上限,若样品原液的抑制率未达到90%,则以样品原液为上限;以抑制率为0~10%的任一浓度为下限;
c、测试:在步骤b确定的浓度上限和下限之间增配6~9个浓度的待检液,以氯离子浓度为0.1-1.0mol/L的溶液为标准液,在所述待检液和标准液中加入测试用菌液,菌液加入量为待检液或标准液体积的1/25~1/15,放置5~30min,检测发光强度,制作浓度-效应动力曲线,计算抑制率为50%的浓度。
抑制率为50%的样品浓度,即本发明IC50。
如果IC50值小,说明待检中药的毒性大,如果IC50值大,说明待检中药的毒性小。
步骤a和步骤c中,所述待检液中加有含氯离子的溶液,其氯离子浓度为0.1-1.0mol/L;所述标准液中氯离子浓度为0.51mol/L。
步骤a和步骤c中,所述待检液和氯化钠溶液的pH为5~9。
步骤a和步骤c中,所述菌液加入量为待检液或标准液体积的1/20。
步骤a和步骤c中,所述放置时间为15min。
前述检测方法中,发光强度采用生物毒性测试仪或其他具有发光强度检测功能的仪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未经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53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