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酸耗高表面质量冷轧产品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17562.4 | 申请日: | 2014-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1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丁文红;肖林辉;贺文健;周智勇;黎倩;李佳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程殿军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酸耗高 表面 质量 冷轧 产品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轧扁平材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低酸耗高表面质量的冷轧产品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传统的酸洗轧机联合机组生产冷轧产品,由开卷机1、入口活套2、拉矫机3、酸洗4、出口活套5、连轧机23和卷取机6构成,热轧带钢7经过表面处理工艺清除板面氧化物8,再利用连轧机23处理后生产出冷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受制于拉矫机3的破磷效果,不少品种的产品都必须降速通过酸槽,以增加酸洗4时间,保证酸洗4后带钢7的表面质量,这不可避免地制约了连轧机23轧制能力的发挥,而且,酸洗4过程需要消耗大量酸液,按平均规格计算,吨钢酸耗约为25kg,环境影响严重,另一方面,受连轧机23的轧制过程中轧辊与带钢7接触状态以及乳化液的影响,酸洗4后的表面缺陷经过冷轧仍无法全部消除,影响冷轧产品的最终表面质量。
如图2所示,传统酸轧机组采用拉矫机3进行机械破磷,从拉矫机3破磷原理上分析,在拉矫过程中,带钢7表面的氧化物8在拉应力与弯曲应力作用下形成与带钢7宽度方向一致的氧化物裂纹9,经过拉矫机3后,带钢7弹性回复,使带钢7表面已经产生的氧化物裂纹9闭合。
为保持带钢7后续加工性能,需要将拉矫机3的延伸率设置在带钢屈服极限以下,在这种工况下,带钢7离开拉矫机3后,带钢7机体弹性回复,致使带钢7表面氧化物裂纹9闭合,因此在酸洗4过程中,酸液很难从已经闭合的氧化物裂纹9渗透到FeO 23,并与之发生反应,酸洗4效率很低。
为了提高酸洗4效率,需要将拉矫机3的延伸率设置在带钢7的屈服极限之上,使带钢7产生塑形变形,在这种工况下,带钢7离开拉矫机3后可以部分保持表面氧化物8的缝隙,提升酸洗效率,但是,此种方式会造成产品的性能损失严重,影响后续轧制。
冷轧产品的表面质量受制于酸洗4后产品的表面质量,因此,冷轧产品表面质量不佳的关键在于酸洗4后产品表面为直接的化学反应表面。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理想状态下,带钢7表面的氧化物8,从表层至里层的氧化物8分别为Fe2O3 31、Fe3O4 32、FeO 33,上述三种氧化物8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位于最下层的FeO 23最易与酸洗4反应,在这种状态下,酸液与氧化物8及带钢7机体的反应时间基本相同,酸洗4后带钢7表面质量均匀;然而,在实际生产中,部分Fe3O4 32会沉积在带钢7表面,由于Fe3O432与FeO 33同酸液的反应时间不同,从而造成酸液与带钢7间的不均匀反应,致使酸洗4后的带钢7表面如图5所示,这种表面质量的产品,经过冷思后,上述表面缺陷仍有部分存在于带钢7表面,从而制约冷轧产品质量的提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酸耗高表面质量冷轧产品生产方法,为了提升冷轧产品的表面质量,降低冷轧消耗及环境污染,通过本技术方案,采用组合式机械装置提高酸洗效率,降低酸洗消耗;利用机械式表面研磨处理工艺提升进入轧机前带钢的表面质量,使酸轧机组高效、低耗,并且具有更为出色的表面质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低酸耗高表面质量的冷轧产品生产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A.开卷机开卷;
B.平整机对带钢表面的氧化物进行破碎、剥离;
C.多辊矫直机对带钢表面的氧化物进一步破碎、剥离;
D.刷洗装置中的刷洗辊清除带钢表面脱落及松动的氧化物;
E.将经过平整、矫直和刷洗处理后的带钢进行酸洗;
F.对经过酸洗的带钢进入到机械研磨装置进行机械式表面研磨修复表面缺陷;
G.对经过上述处理后的带钢产品进入连轧机进行冷轧加工;
H.将经过连轧机冷轧制后的带钢经卷取机卷取成为成品。
本发明的生产方法是平整工艺、多辊矫直工艺、刷洗工艺、酸洗工艺、机械式表面研磨工艺以及冷轧工艺的组合工艺,在机组开卷机之后配置有平整机、多辊矫直机、刷洗装置三套具备破磷、除磷功能的工艺设备,经过处理的带钢进入酸槽进行酸洗加工,然后将酸洗后的带钢进入到机械研磨装置进行机械式表面研磨修复,最后再进入连轧机对上述带钢进行冷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75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准正弦绕组直线电机
- 下一篇:一种电动车锂电池智能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