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继电器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17585.5 | 申请日: | 2014-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1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张荣侠;王春芝;汪振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45/04 | 分类号: | H01H4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张应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继电器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开关领域,具体涉及继电器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在汽车上大量使用的部件,一般是采用螺栓穿过继电器壳体上预留的螺栓孔后紧固到汽车上,也有的是采用继电器壳体上的卡扣直接卡到汽车上的预留安装孔上,但上述两种安装结构均存在拆卸不便的问题。
为了便于拆装,现有技术存在一种分体式的继电器安装结构,如图1至6所示。继电器壳体1上具有限位锁止装置4,卡扣基座3上设置有卡扣2。限位锁止装置4贴合在继电器壳体1上或者与其一体注塑成型。卡扣基座3包括开有卡口311的基板31和覆盖于卡口311上方的卡扣基部32,卡扣2热黏贴、螺栓固定在卡扣基部32上或与其一体注塑成型。限位锁止装置4具有底壁41、相对的侧壁42和43、从侧壁42和43相向延伸的一对上壁44和45。底壁41、侧壁42和上壁44围成一个导槽46,底壁41、侧壁43和上壁45围成另一个导槽46。导槽46一端开口,另一端被立壁47封闭。两个上壁44和45之间具有连接部48,从连接部48上伸出卡钩49。安装时,如图4所示的装配方向将基板31插入导槽46中,基板31与导槽46配合,卡钩49与卡口311配合,基板31的端部顶在立壁47上,从而使得卡扣基座3与限位锁止装置4装配到一起形成如图5所示的状态。如图6所示,安装完成后,卡扣2要穿过汽车钣金5上的过孔,从而将继电器固定到汽车上,或者先将卡扣基座3和卡扣2安装到汽车上,再装配限位锁止装置4,安装过程是很方便的。但是,当需要将继电器如图4所示方向进行拆卸时,例如更换继电器时,实际操作是很困难的。如图6所示,由于连接部48的阻挡,只能用专用工具伸入卡口311,对卡钩49施以力F,将卡钩49翘起后再拔出。现在的汽车空间布局紧凑,在安装完成后,拆卸继电器时受周边部件影响,操作人员的操作空间很小,加上安装方向一般是从上向下安装,即卡钩49位于下方,操作人员甚至无法操作,经常出现破坏性拆卸的现象,更换继电器的同时需要更换新的安装结构,提高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易于拆装的继电器安装结构,保证继电器拆卸时的方便性和结构完好性,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继电器安装结构,包括:继电器壳体,所述继电器壳体上具有限位锁止装置;卡扣基座,所述卡扣基座上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基座包括开有卡口的基板和覆盖于所述卡口上方的卡扣基部;所述限位锁止装置具有底壁、相对的侧壁、从所述侧壁相向延伸的一对上壁,所述底壁、侧壁和上壁围成与所述基板配合的导槽,所述导槽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所述一对上壁之间间隔不连接;在所述底壁上所述间隔的位置,向上延伸出支板,所述支板支撑在卡钩的中部,所述卡钩与所述卡口配合。
优选地,所述卡钩与所述卡口配合后,所述卡钩的柄部从所述卡扣基部下方伸出。
优选地,所述支板从所述底壁斜向上延伸。
优选地,所述限位锁止装置与所述继电器壳体是一体成型的。
优选地,所述限位锁止装置是单独一体成型的。
优选地,所述卡扣基座与所述卡扣是一体成型的。
本发明中一对上壁之间间隔不连接,从而为支板提供了避让空间,拆卸时下压卡钩的柄部,利用杠杆原理,卡钩的钩部上抬,使限位锁止装置与卡扣基座能够很容易地分离,避免损坏安装结构,操作方便。
进一步地,卡扣的柄部从卡扣基部下方伸出后,操作人员采用手指即能够完成拆卸,无需特别工具。
进一步地,支板斜向上延伸使得卡钩与支板之间更具弹性,下压更容易操作。
附图说明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继电器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卡扣基座结构立体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的限位锁止装置结构立体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的限位锁止装置与卡扣基座的拆装示意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中的限位锁止装置与卡扣基座装配后的立体图;
图6是沿图5中的A-A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限位锁止装置结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75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