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楼模板或楼板施工控制方法及专用校正尺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17907.6 | 申请日: | 2014-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2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黎磊落;邝成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建之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0 | 分类号: | E04G2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板 楼板 施工 控制 方法 专用 校正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了涉及建筑工程施工基准及施工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楼模板或楼板施工控制方法及专用校正尺。
背景技术
目前,在国内搭建建筑时,一般先制作模板,往模板上浇注水泥形成第一层楼板,经过水泥凝固养护,然后在第一层楼板上搭建支撑柱,在支撑柱上搭建第二层模板,继续往第二层模板上浇注第二层楼板的水泥。重复以上操作,直至搭建的高楼高度达到设定的高度。因此,楼模板的安装施工及楼板的浇筑施工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整栋建筑的施工质量。
然而,目前国内建筑业楼模板的安装施工或者现浇楼板施工时的标高及平整度控制没有专用器材,楼模板的安装施工或者现浇楼板标高及平整度难以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有的采用预留钢筋上标记标高控制,有的拉标高线控制,但由于操作人员的随意性太大及操作技术水平不一,最终导致控制难度大。在质量验收和下道工序施工时就会暴露出现楼板标高、平整度的质量问题。
在住宅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施工过程中,为控制好楼板厚度,施工现场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包括拉线控制法、预埋插筋法、制作标准卡法和标准马凳法,此外,还从施工工艺和管理上提出了现浇楼板厚度的控制方法,但在目前的施工工艺和不严谨的管理方式情况下,上述预防措施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楼板厚度,不能保证工程质量,浪费材料和人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楼模板或楼板施工控制方法,可提高楼模板或楼板的施工工效,确保楼模板或者楼板浇筑的标高及平整度控制。
本发明还提供用来实施上述施工方法的专用校正尺。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楼模板或楼板施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1)预备专用校正尺及基准线绳;
(2)确定楼模板的标高,或者楼板的浇筑厚度,在其中一条立柱钢筋上标定施工基准点;
(3)根据步骤(2)所述的施工基准点,在其它将要安装楼模板或浇筑楼板的各立柱钢筋上,标定施工基准点;
(4)将步骤(3)所述施工基准点以基准线绳连接成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网状结构,所述基准线绳所在的平面即为施工基准面,该网状的基准线绳即为楼模板或楼板的施工基准;
(5)安装楼模板或者浇筑楼板后,以所述专用校正尺校正楼模板或者楼板的安装施工精度,实现楼模板安装或者楼板浇筑的标高控制及平整度控制。
所述步骤(2)具体还包括以下内容,在立柱预留钢筋上标定施工基准点,所标定的施工基准点位于楼模板所在平面或者楼板浇筑平面上方一段距离处;
所述步骤(3)具体还包括以下内容:以步骤(2)所述的施工基准点为开始点,利用水平激光仪,在其他立柱预留钢筋上标定施工基准点。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1)具体还包括以下步骤:
(11)还预备木尺及标定块;
所述步骤(2)具体还包括以下步骤:
(21)当用于楼模板或楼板结构分缝处,在已标定了施工基准点的钢筋上,固定上标定块,标定块的高度与施工基准点的高度一致;
(22)所述木尺的一段,靠在位于结构分缝处一边已固定上标定块的立柱预留钢筋上,木尺另一段水平延伸至位于结构分缝处的另一边立柱预留钢筋上,以该木尺为基准,在立柱预留钢筋处固定上标定块,实现结构分缝两边楼模板或楼板施工基准的一致。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1)具体还包括以下内容:在所述专用校正尺上预设有楼模板或楼板的施工基准校正点,该校正点到专用校正尺底部的垂直距离等于标定在立柱钢筋施工基准点到楼模板或者楼板上表面的垂直距离;
所述步骤(5)具体还包括以下内容,当完成局部或者整体的楼模板施工、或者楼板的浇筑后,将所述专用校正尺放置在楼模板或者楼板上表面上,当校正点与所述网状的基准线绳位于同一平面上时,楼模板或楼板的安装施工完成。
所述专用校正尺上水平设置两个钉子,该两钉子的顶尖分别为楼模板或者楼板的校正点。
所述楼模板或楼板施工控制方法还用于矩形梁或者地梁的模板安装或者浇筑施工。
一种实施上述控制方法的楼模板或楼板施工控制专用校正尺,其包括校正尺本体,该校正尺本体包括底座及立板,该底座与立板垂直连接,在该立板上设有校正点。
所述校正尺本体上还设有加强肋,该加强肋连接所述底座及立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建之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建之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79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