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植草板的生态护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18745.8 | 申请日: | 2014-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67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翟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3/12 | 分类号: | E02B3/1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植草板 生态 护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护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植草板的生态护坡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处于冲积平原的地区,由于土壤沙化严重,植物在河流水道两旁的素土中不易生长,导致水体景观以及堤岸市政地形改造工程面临较大挑战。传统的护坡技术为混凝土预制模块法,所得的护岸工程透水性差,隔断了河流域土壤之间的物质联系,使得各种植物难以在硬质坡面上生长。
目前,除了传统混凝土预制模块外,大多采用在稳定土壤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扦插短锚杆和铺挂镀锌铁丝网,然后利用专用喷射机,将拌和均匀的种植基材喷射到坡面上,再播种植籽,植物依靠种植基材生长发育,形成护坡,达到改造地形的目的。但是这一工艺做法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沙化严重的土壤造成基质不稳定,故施工操作难度大、成本高;其次,大面积的喷射种植基材,施工质量稳定性难以得到保证,同时还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同时由于施工量大,操作不易掌握,会使施工中不稳定性大大提升;最后,这种工艺需要重复浇筑混凝土基础,从而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与生态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所以面对力学性能较差的沙质土壤河岸景观、市政地形改造工程时,需要开发新的护坡方法,在经济成本与结构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同时还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植草板的生态护坡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制备专门的装置,具有施工难度小、环境友好、成本低的特点,可在目标坡体快捷高效定植草本植物,改善坡体结构,促进生态系统稳定,适合于沙质土壤河岸景观、市政地形改造工程的应用。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植草板的生态护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夯土,将素土夯实,得到夯实土体;
(2)打桩,按夯实土体地形特点,将杉木桩打入夯实土体,形成桩基;
(3)嵌板,按照步骤(2)中桩基的位置,将生态植草板嵌入桩基之间,然后对生态植草板进行覆土掩埋;
(4)种植,将草本植物种子播种入生态植草板上的土中,经过浇水、养护,待草本植物自身形成稳定的植被结构即完成护坡过程。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夯实土体的密实度为80%~92%,坡度一般不宜大于70度。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杉木桩的直径为50毫米;桩基的深度为50~60厘米。
本发明中,打桩间距根据堤岸具体地形而定,一般以0.5~1米为宜;优选营养土对生态植草板进行覆土掩埋,厚度为10±3厘米,使其在陡于1:0.75边坡上具有抗径流冲刷的能力;进行草本植物种植时,由于阳坡夏季温度高,蒸发量大,发芽率会有所降低,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加大阳坡种子的用量;为防雨天径流冲刷,可选用无纺布或者草帘(16~18㎡)覆盖生态植草板;在对草本植物进行浇水、养护时,浇水要视降雨量而定,优选为未下雨时要保持每天浇水,草坪覆盖率达到90%时,根据具体情况逐渐降低浇水量;待草本植物自身形成稳定的植被结构后即完成护坡过程,此时不需要对植物特别养护。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 本发明首次采用环保的杉木桩作为原材料,在夯实的沙质土壤上形成用于固定生态植草板的桩基,然后在生态植草板上种植草本植物而完成护坡,所形成的的景观不仅美观而且生态。
2. 本发明公开的护坡方法施工工艺简单、易于操作,通过杉木桩固定植草板作为护坡和植物种植的基面,相比现有的混凝土预制或毛石砌筑模块及铁网固定植物种植基材的做法,施工难度小很多,施工稳定性高,从而确保最后的施工质量与效果。
3. 本发明的护坡方法工程造价、施工成本低,只需普通杉木桩与生态植草板,同时利用当地土壤作为植被生长基质,避免传统混凝土方法以及喷射种植基材法对特殊材料的要求,也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对环境的破坏。
4. 利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护坡结构牢固、成本低、环保、美观,适合于沙质土壤河岸景观、市政地形改造工程的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某湖泊公园的护坡建造
(1)夯土,进行素土夯实,得到夯实土体,素土夯实密度为85%~90%,坡度为60~70度;
(2)打桩,按夯实土体地形特点,将杉木桩打入夯实土体,形成桩基,桩基深度为55~60厘米;杉木桩的直径为50毫米,间距0.5~1米,视具体地貌条件稍作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87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