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耐高温枝角类净化水华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23870.8 | 申请日: | 2014-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801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郑宗林;王广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宗林;王广军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24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耐高温 枝角类 净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治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耐高温枝角类净化水华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华(water blooms),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味。同时,大量死亡的蓝藻尸体分解时消耗氧气,造成鱼类及水生物的窒息死亡。因此控制、降低蓝藻的危害引起了全人类的高度关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现有技术中,处理因蓝藻引起的水华常采用如下方法:
1、物理方法:当蓝藻水华时可人工用稻草绳将蓝藻赶到一边后用舀子打捞起来,或待起风时在下风口收集蓝藻,同时加注新水,但费时且不能根治;超声波和高压放电也有明显效果,缺点是不易普遍和大规模实施;丁彩霞等通过抽水机和滤袋制作了一套循环抽水的装置来过滤掉蓝藻,效果比较显著。该方法适用于小面积且水源较好的养殖水体。但物理法清除不彻底,且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方法适用性有限。
2、化学方法:生产实践中,蓝藻水华时常先用消毒剂杀灭蓝藻,首先可使用150kg/(hm·m)的漂白粉于晴天上午全池泼洒,同时也可使用抗生素杀灭蓝藻,臧晓南等同通过药敏试验得出红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3种抗生素对蓝藻敏感,致死浓度为0.1、0.5和5.0g/cm3,由于抗生素会造成药物残留,因此成鱼养殖中使用抗生素时需考虑休药期与出塘时间;杀灭藻类后可用13.5kg/(hm·m)的磷肥,调节氮磷比,促进硅藻等有益藻成为优势藻相,从而抑制蓝藻的繁殖;最后再使用EM菌进行水培。有资料记载,三氯异氰尿酸也可杀灭蓝藻,其效果是否明显还需进一步研究。化学方法适用于养殖面积适中且水源不佳的养殖水体。但显而易见,化学法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对水中的鱼类等有害。
3、生物方法:蓝藻不能被大多数鱼类消化利用,通过研究证实,目前罗非鱼、鲢鳙鱼及蚌、螺等水生动物可以利用或抑制蓝藻。刘健康等在武汉东湖用鲢鳙鱼进行围隔试验,证明了滤食浮游生物的鲢鳙鱼可直接抑制微囊藻的繁殖,金春华等通过在宁波月湖中放养鲢鳙鱼和三角帆蚌,抑制了水华现象的出现,尹春华等研究发现,高密度投放罗非鱼能显著减少水体中的蓝藻。但本方法处理效果有限,且因所选择鱼类生存条件限制,对水体环境有较为严格大要求。且食用大型养殖动物摄食和利用蓝藻的效果有限,且蓝藻也不能成为它们真正的食物,因为其毒性极难消化。
在自然界,枝角类的繁殖高峰是春季,其次是秋季,在夏季及冬季生物量非常少,这是由于大多数枝角类适宜其无性繁殖的温度是15~25℃,夏季及冬季不适宜它们繁殖及生存。但事实上,自然界中也确实存在着极少数耐高温及耐低温的枝角类个体,将其采集、并进行若干代定向筛选培育,就有可能培育出耐高温及耐低温的枝角类优良品种。将枝角类应用于水产养殖和蓝藻控制便成为可能。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耐高温枝角类净化水华的方法,具有成本低,方法简单,易操作,无二次污染的特点。且使用耐高温枝角类净化水华避免了其毒性对养殖动物的危害,还可以成为其正常的饵料源之一,既可控制蓝藻,还可以促进枝角类的生长而给养殖动物提供优质的饵料生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利用耐高温枝角类净化水华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蓝藻培养:在无菌常温条件下,于光照丰富处利用蓝藻培养基培养蓝藻;
步骤二、耐高温枝角类培养:恒温箱设定32摄氏度,相对湿度为90,投喂饲料粉末条件下培养后,选取32摄氏度能够正常繁殖的枝角类备用;
步骤三、蓝藻投放:选取一号、二号、三号3个实验组,一个对照组,在池塘中一字型排开,在3个实验组中,其投放耐高温枝角类的数量为三号200×106个/L,二号为100×106个/L,三号为50×106个/L,投入所培养的蓝藻,使围隔内微囊藻数量均达到50×106个/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宗林;王广军,未经郑宗林;王广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238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