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常温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亚硝化颗粒污泥培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24578.8 | 申请日: | 2014-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24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冬;吴青;苏庆岭;梁瑜海;曾辉平;张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常温 处理 城市生活 污水 硝化 颗粒 污泥 培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环境恢复与再生领域、污水处理厂自养脱氮领域。具体涉及处理常温、低氨氮城市生活污水的亚硝化颗粒污泥启动的方法。
背景技术
十一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尤其在水环境恢复方面,推行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其投入高达112.66亿元,而在十二五期间该数字将进一步增加为逾140亿元。此举是为了解决近年来过度排放的氮磷元素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据2012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状况严重,氮磷依旧为主要污染物。全国氨氮排放总量为253.6万吨,其中工业源和生活源的排放量达到了171.1万吨,占氨氮排放总量的67.5%。因此,通过城市污水厂的兴建与运行,对工业生活等点源污染进行处理,去除氮磷等污染物,是缓解水环境危机的有效途径。
现阶段针对低碳氮比的城市生活污水,绝大部分污水处理厂采用基于硝化反硝化原理的传统工艺进行生物脱氮,为达到污水处理一级A排放标准,尤其是针对其中较为严格的氮素控制指标,需要外加有机碳源、无机碳源,消耗巨大能源用以硝化液回流以满足反硝化要求,使得污水处理成本居高不下;同时,投加的碳源最终变成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这极大的制约了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
亚硝化-厌氧氨氧化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自养脱氮工艺,自养微生物厌氧氨氧化菌以NH4+-N为电子供体,NO2--N为电子受体,将其转化成N2,具有需氧量低、无需有机碳源和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厌氧氨氧化要求进水NO2--N/NH4+-N比为1.32:1,严格的进水条件成为限制该工艺发展的技术瓶颈。亚硝化作为其前提与基础,在实际研究中存在污泥难以持留及增长、抗冲击负荷能力差、长期运行容易失稳转向全程硝化等问题。颗粒污泥因其突出的沉降性能和结构上的氧传质特点,通过调节DO、回流比、HRT等条件较易实现稳定的半亚硝化,本研究将好氧颗粒污泥技术运用于亚硝化工艺,培养具有特殊AOB膜结构的半亚硝化颗粒污泥,为厌氧氨氧化提供合适比例的进水。实现对于常温低氨氮的城市生活污水的高效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常温条件SBR方式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首先接种污水厂活性硝化污泥,人工配水:在较高游离氨条件下淘汰NOB菌,纯化好氧氨氧化菌,建立亚硝化工艺稳定运行。然后在生活污水中加入氨氮,继续保持较高的游离氨,在控制较低总氮损失以及较高亚硝化率的半亚硝化条件下,不断增大气体上升流速和逐步缩短沉淀时间,逐渐培养为颗粒污泥,之后进水改为生活污水强化其处理性能,最终实现其对于生活污水的处理。
本发明实例中,对于反应器基本状况进行了具体描述,但本方法并不局限于此参数反应器,一切SBR反应器皆可应用此方法。
一种常温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亚硝化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反应器搭建,反应器采用柱状SBR反应器,底部曝气,上部附加搅拌装置,反应一个周期包括进水、反应、沉淀、排水和闲置五个阶段。反应器接种污水厂活性硝化污泥;
2)第Ⅰ阶段,快速驯化污泥,淘洗亚硝酸盐氮氧化菌NOB;具体方法为:采用人工配水,进水总氮只有氨态氮,进水氨氮质量浓度为400-420mg/L,碱度质量浓度以CaCO3计为2800-3000mg/L,pH为7.7-7.9,溶解氧范围在0.3-0.5mg/L,反应时间控制12-14h。当亚硝化率连续10个周期以上达到90%以上,认为污水厂硝化污泥中NOB菌已被淘洗,亚硝化反应稳定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2457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定位识别系统
- 下一篇:触摸传感芯片、接触感应装置及该装置的坐标校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