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餐厨废弃物渣液分离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25385.4 | 申请日: | 2014-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88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黄凤洪;郭萍梅;彭宣炎;万楚筠;李文林;郑明明;黄庆德;杨湄;邓乾春;刘昌盛;钮琰星;许继取;周琦;程小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29/11 | 分类号: | B01D29/11;B01D29/8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 |
地址: | 43006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废弃物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餐厨废弃物的资源化回收和渣液分离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餐厨废弃物渣液分离器,属于餐厨废弃物预处理技术。
背景技术
餐厨废弃物分为餐饮垃圾和厨余垃圾,前者产自饭店、食堂等,后者源于居民日常生活,主要特点是有机物含量丰富,水分含量高,易腐烂,其性状和气味都对环境卫生造成恶劣影响,容易滋生病原微生物、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
目前,我国城市年产约6000万吨餐厨垃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餐厨废弃物的数量以10%的速度递增。餐厨废弃物成分以蛋白质、淀粉、动植物油脂等为主,因此具有巨大的资源化利用潜力。要将餐厨废弃物有效而及时地产地资源化利用,实现对餐厨废弃物高效渣液分离预处理是关键。
专利CN2774994Y提供了一种能将固态和液态垃圾分离并分类收集的餐厨垃圾专用收集装置,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物质形态和比重的不同,通过筛网自然过滤除去餐厨垃圾中的部分水分,从而实现油水和固态垃圾的分离。该发明可以解决餐厨垃圾的分类收集问题,但因处理较简单,固液分离不够彻底,可能不利用进一步的资源化利用。
另外,我国餐厨废弃物量大分散,采取集中收集处理需要较高的人工和运输成本,而且因仍然存在的地沟油地下产业链问题,导致大部分餐厨废油被回收重新流入餐桌,因此,开发产地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对减少处理成本、保障食用油卫生安全、保护环境均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餐厨废弃物渣液分离装置,该装置具有不受餐厨排水量限制,可实现渣液连续分离和自动出渣的特点,适用于餐厨废弃物产地回收利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餐厨废弃物渣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进料箱1、渣液分离器2、废液储罐12、支架16;所述进料箱1的进料口与厨房下水管相连通,进料箱1的出料口与渣液分离器2的进料口相连通;废液储罐12固定安装在支架16上;所述的渣液分离器2包括筒体、绞笼3、第一轴承座5、第二轴承座6、电机7;筒体倾斜布置安装在废液储罐12上,绞笼3的上端为光轴,绞笼3的上端穿过筒体的下端口后至筒体的上端口并安装在第一轴承座5上,绞笼3的下部为光轴,绞笼3的下部安装在第二轴承座6上,绞笼3的下端位于筒体外,绞笼3的下端由联轴器与电机7的输出轴连接,电机7由电机座9安装在支架16上;筒体的上端口与第一轴承座5固定连接(密封),筒体的下端口与第二轴承座6固定连接(密封),绞笼3的螺旋叶片部分位于筒体内;筒体的下端部的底面设有废液出口11,废液出口11与废液储罐12相通;筒体的上端部的底面设有废渣出口10。
所述渣液分离器2的筒体的倾斜角度为5-15°。
所述渣液分离器2的筒体的底面设有筛孔8,设有筛孔8与废液储罐12相通(筛孔8的孔径为30-50mm)。
所述废液储罐12的下部设有废液出口13和溢流口14,废液储罐12的底面设有排污口15;废液出口13低于溢流口14,排污口15处设有阀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餐厨废弃物渣液分离装置,具有不受餐厨废弃物排放量限制,可实现渣液产地连续化分离和自动出渣、动力成本低等优点,分离出的渣液可满足后续油水和废渣进一步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料箱,2-渣液分离器,3-绞笼,4-轴,5-第一轴承座,6-第二轴承座,7-电机,8-筛孔,9-电机座(电机支架),10-废渣出口,11-废液出口,12-废液储罐,13-废液出口,14-废液溢流口,15-排污口,16-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餐厨废弃物渣液分离装置,它包括进料箱1、渣液分离器2、废液储罐12、支架16;所述进料箱1的进料口与厨房下水管相连通,进料箱1的出料口与渣液分离器2的进料口相连通;废液储罐12固定安装在支架16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253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镂空带刻度电缆绕线盘
- 下一篇:一种纺织丝线废料收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