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隐形挡车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27327.5 | 申请日: | 2014-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77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恩久;赵学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恩久 |
主分类号: | B61K7/20 | 分类号: | B61K7/2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1 | 代理人: | 杨滨 |
地址: | 110027 辽宁省沈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隐形 挡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安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隐形挡车器,主要用于各种轨型的钢轨,防止车辆冲出轨道线路末端。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列车的质量大、惯性大,而轮轨之间的摩擦力较小,故在线路末端设置挡车器等防护设备是一项十分必要的被动型安全措施。挡车器的主要功能是避免列车意外失控时冲出线路,防止人员伤害及车辆和其他设施损坏,确保运营安全。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兴起和发展,运营线路逐渐增多,列车因意外失控冲出线路末端的事故时有发生,挡车器的设置及相关问题正日益得到重视。
目前国内运用的挡车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根据挡车制动作用点划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车钩为制动作用点,另一类是以第一车轮为制动作用点。但是,动车组通过具有电、气连接功能密接式车钩串联,不宜对其进行冲撞,因而无法作为制动作用点。此外,车钩通常隐蔽设置在车头或车尾的导流罩内,因而挡车器也无法接触车钩。动车组的第一轮前方设有撒沙管和扫石器,限界在轨面上25mm,无法在第一轮处放置止轮器。而且距离第一对车轮很近,导致止轮器无法靠近第一对车轮。而对于市内有轨列车,出于安全考虑,列车轨道需要与地面相平,这导致也无法在第一轮处放置止轮器。综上所述,以第一对车轮为制动作用点方案无法实施。
如公开号为CN 103273945 A的发明专利名公开了一种“电控止轮挡车器”,该电控止轮挡车器包括驱动器、制动器,其技术要点是:还包括上鞋传感器,所述上鞋传感器由车轮踏板、踏板复位弹簧、踏板弹簧芯轴、固定座、下端盖、轨卡组成,固定座与下端盖通过螺栓紧固,固定座与轨卡通过螺栓紧固在钢轨底部;车轮踏板被压下时,车轮踏板底部倒角推动开关导柱向开关座方向水平运动。该电控止轮挡车器的“铁鞋”设置在轨道侧部,在收到信号时翻转制动。而对于轻轨列车,其运行轨道(各种轨型的钢轨)与地面相平,无法安装上述“铁鞋”。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挡车器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隐形挡车器,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止轮挡车器无法适用范围窄的问题。其结构设计巧妙,具有结构简单合理、运行过程安全稳定、便于维护等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隐形挡车器包括设置在轨道末端的支撑结构、安装在支撑结构上的挡车结构、用于驱动挡车结构的压板结构。
本发明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设置在轨道两侧的内夹板和外夹板,内夹板和外夹板之间设有垫板;
挡车结构包括设置在内夹板和外夹板之间的拉杆、设置在支撑结构上的支臂、设置在支臂内侧的推杆,推杆的一端与支臂的一端铰接,支臂通过贯穿内夹板、垫板、外夹板的扭力弹簧销轴与支撑结构铰接,扭力弹簧销轴上设有位于外夹板外侧的扭力弹簧,拉杆的一端通过支臂销轴与支臂的中部铰接,拉杆的另一端活连接在贯穿内夹板和外夹板的夹板销轴上;
压板结构包括设置在内夹板内侧的导套、设置在导套内的竖直压板和水平推杆、设置在导套底部的弹簧托板,压板内设有若干弹簧定位槽,弹簧托板上固定有若干与弹簧定位槽相匹配的弹簧定位销,弹簧定位销外套接有支撑弹簧,水平推杆的一端设有与竖直压板相配合的楔形面,水平推杆的另一端与推杆的另一端铰接。
所述竖直压板底部设有挡板,弹簧托板上设有与挡板相匹配的挡板槽。
所述内夹板和外夹板上设有U形槽。
本发明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设置在轨道两侧的内夹板和外夹板,内夹板和外夹板之间设有垫板;
挡车结构包括设置在内夹板和外夹板之间的拉杆、一端通过助力弹簧销轴铰接在支撑结构上的挡铁,助力弹簧销轴上限位有助力弹簧,挡铁的中部通过挡铁销轴与拉杆的一端铰接,拉杆的另一端活连接在贯穿内夹板和外夹板的拉杆销轴上;
压板结构包括一端通过压板销轴铰接在支撑结构上的压板、设置在压板另一端的压头、中部通过摆杆销轴铰接在内夹板内侧的摆杆,摆杆的另一端位于挡铁下部。
所述内夹板和外夹板上设有U形槽。
所述助力弹簧上设有助力弹簧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恩久,未经杨恩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273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