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气气溶胶挥发特性测量仪的气体温度控制系统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29226.1 | 申请日: | 2014-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3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谭浩波;许汉冰;李菲;万齐林;银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0 | 分类号: | G01N15/00;G01N15/02;G05D23/3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汤喜友 |
地址: | 51008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气 气溶胶 挥发 特性 测量仪 气体 温度 控制系统 应用 | ||
1.大气气溶胶挥发特性测量仪的气体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温度加热管(14)、温度交换器(18)、温湿度传感器Ⅳ(19)以及温度控制器(17),在温度加热管(14)外壁包裹有柔性加热带(15),其中心插有测量输气管道中心空气温度的空气温度传感器(16),温度加热管(14)的出气端与温度交换器(18)的进气端连接,温度交换器(18)的出气端与温湿度传感器Ⅳ(19)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器(17)连接在温度加热器(14)与温度交换器(18)之间。
2.一种大气气溶胶挥发特性测量仪,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干燥系统,包括干燥器(1)、泵Ⅰ(2)、限流孔(3)、温湿度传感器Ⅰ(5)、粒子过滤器(4),所述粒子过滤器(4)的出口连接限流孔(3)的进口,限流孔(3)的出口连干燥器(1)的外壁输入端,干燥器(1)的外壁输出端与泵Ⅰ(2)连接,干燥器(1)的出口连接的管道上设温湿度传感器Ⅰ(5);
第一粒径分选系统,包括中和器(6)、粒径分选装置Ⅰ(7)、质量流量计Ⅰ(10)、粒子过滤器Ⅰ(12)、高压器Ⅰ(8)、温湿度传感器Ⅱ(9)、鼓风机Ⅰ(11)、三通阀(13),所述中和器(6)的进口与干燥器(1)的出口连接,中和器(6)的出口与粒径分选装置Ⅰ(7)的进口连接,粒径分选装置(7)的出口连接三通阀(13)的进口;粒径分选装置Ⅰ(7)的鞘流出口顺次连接质量流量计Ⅰ(10)、鼓风机Ⅰ(11)、粒子过滤器Ⅰ(12),鞘流进口再连接粒径分选装置(32)中,在粒径分选装置Ⅰ(7)、质量流量计Ⅰ(10)、鼓风机Ⅰ(11)以及粒子过滤器Ⅰ(12)之间形成闭合气流回路;所述高压器Ⅰ(8)连接至粒径分选装置Ⅰ(7)内部,连接粒径分选装置Ⅰ(7)和三通阀(13)的管道上设有温湿度传感器Ⅱ(9);
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温度控制系统,温度加热管(14)的气流进口连接上述三通阀(13)的第一气流出口,温度交换器(18)的气流出口连接第二粒径分选系统;
第二粒径分选系统,包括粒径分选装置Ⅱ(20)、质量流量计Ⅱ(24)、粒子过滤器Ⅱ(22)、高压器Ⅱ(21)、温湿度传感器Ⅲ(25)、鼓风机Ⅱ(23)、三向阀(26),所述粒径分选装置Ⅱ(20)的进口与温度交换器(18)的气流出口连接,粒径分选装置Ⅱ(20)的出口连接三向阀(26)的第一进口连接,温湿度传感器Ⅲ(25)位于粒径分选装置Ⅱ(20)的出口与三向阀(26)之间的管道上,高压器Ⅱ(21)连接至粒径分选装置Ⅱ(20)内部;粒径分选装置Ⅱ(20)的鞘流出口顺次连接质量流量计Ⅱ(24)、鼓风机Ⅱ(23)、粒子过滤器Ⅱ(22),鞘流进口再与粒径分选装置Ⅱ(20)连接,在粒径分选装置Ⅱ(20)、质量流量计Ⅱ(24)、鼓风机Ⅱ(23)以及粒子过滤器Ⅱ(22)之间形成闭合气流回路;三向阀(26)的第二进口与三通阀(13)的第二出口连接;
粒子计数系统,包括凝结粒子计数器(28)、质量流量计Ⅲ(27)和泵Ⅱ(29),质量流量计Ⅲ(27)的进气口与三向阀(26)的气流出口连接,质量流量计Ⅲ(27)的出气口连接凝结粒子计数器(28)的气流入口,泵Ⅱ(29)连接在凝结粒子计数器(28)的气流出口处。
3.一种大气气溶胶挥发特性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气气溶胶挥发特性测量仪,测量空气气溶胶粒子在不同温度下挥发前后的粒径变化及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山大学,未经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2922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线干扰消除方法
- 下一篇:流量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