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损伤钓鳖弹簧钩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29954.2 | 申请日: | 2014-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88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有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有振 |
主分类号: | A01K83/00 | 分类号: | A01K83/0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永裕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6 | 代理人: | 朱永忠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损伤 弹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钓鱼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损伤钓鳖弹簧钩。
背景技术
中华鳖的养殖,已经成为一个大产业,当鳖鱼(又称甲鱼)达到上市规格需要捕捉时,通常采用网捕和放干池水捕捉的办法。但是这种原始的捕捉方式对于现代的养殖和销售方式已经不适用了。一个养殖池中混养的鳖鱼有大有小,而售卖的鳖鱼必须达到一定的生长年限和规格,上述的捕捉方式对于规格还不适合售卖的鳖鱼会造成惊吓甚至损伤,再投放回养殖池也有可能造成摄食障碍,加上水温水质的改变,很可能造成病患,严重影响留养鳖鱼的生长,增加养殖成本。
对于生态养殖的高档甲鱼池,更不能采用上述捕捉方法,因为高档甲鱼的售价较高,只能按客户需求选定规格分时分批少量捕捉,此类养殖场采用两种方法捕捉甲鱼。第一种方法是开放垂钓,让钓手自带工具用普通鱼钩垂钓。这种方法会使绝大多甲鱼吞钩太深而无法摘钩,只能剪断脑线,不但造成甲鱼食道和食道外的肌肉被钩伤,大部分还要将鱼钩和脑线残留在甲鱼体内,而食道肌肉损伤和鱼钩生锈都会造成局部细菌感染,会造成甲鱼患病死亡,甚至传染至全池甲鱼患病。第二种方法是使用甲鱼枪——钓手持一枝海竿,脑线端部用一副8~10枚大鱼钩,每钩配一根100~200mm的钢丝,钢丝一端焊接在钩柄上,钢丝另一端集中焊接成一副鱼钩呈放射状分布的组钩,方法是钓手将组钩投到甲鱼浮头吸气的位置,使组钩挂在甲鱼身体的某个部位。以这种方法钓挂上岸的甲鱼,表皮最少有两处钩伤,如果规格未适合售卖,还不能放回原池续养,必须经专用池替甲鱼治好钩伤才能放回原池续养,否则皮肤损伤的甲鱼比食道受伤的甲鱼更容易患病,造成全池甲鱼患病的机会更大。而且钩挂甲鱼是一种技术要求极高的工作,钓手必须经过培训,效率极低,人力成本很高。上述两种方法对甲鱼的损伤是显而易见。而且,由于客户购买甲鱼后还需放养在人工池内再转售,所以皮肤损伤或食道受伤的甲鱼也不受客户欢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损伤钓鳖弹簧钩,它能使钓手在甲鱼养殖场钓获的甲鱼不受损伤,而未适合售卖的甲鱼可即时放回原池续养,钓获效率高,所耗的人力成本低。
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无损伤钓鳖弹簧钩包括脑线,设有一根弹簧和一根金属针,该金属针一端部开有环凹槽,金属针中央开有一个径向通孔,金属针另一端部固定有一段细钢丝,所述弹簧套入并固定在所述金属针中部,脑线一端穿过金属针中央的通孔并绑紧在金属针上。
所述金属针的直径为φ1~3mm、长度为25~40mm。所述弹簧的直径为φ3~5mm、长度为20~30mm,弹簧相邻两圈之间间距为3~4mm。所述细钢丝的直径为φ0.1~0.2mm、长度为250~300mm。金属针最好采用不锈钢针。弹簧与金属针之间一般可采用粘结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钓鳖弹簧钩能消除养殖池分批捕捉甲鱼所出现对甲鱼造成的惊吓和损伤,节约了养殖以及管理成本,而且操作简单,可根据需要捕捉的数量决定用钩数量,是一种钓获效率高的分批量捕捉养殖池甲鱼的工具。
本无损伤钓鳖弹簧钩也适用于河涌钓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无损伤钓鳖弹簧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参见图1所示,一种无损伤钓鳖弹簧钩由脑线3、弹簧2、金属针1和细钢丝4组成,该金属针1一端部开有圆环凹槽1-1,金属针1中央开有一个径向通孔1-2,金属针1另一端部固定有一段细钢丝4,所述弹簧2套入并固定在所述金属针1中部,脑线3一端穿过金属针1中央的通孔1-2并绑紧在金属针1上。
取金属针1的直径为φ1~3mm、长度为25~40mm。取弹簧2的直径为φ3~5mm、长度为20~30mm,弹簧2相邻两圈之间间距为3~4mm。取细钢丝4的直径为φ0.1~0.2mm、长度为250~300mm。金属针最好采用不锈钢针。所述弹簧2与金属针1之间一般采用粘结固定连接,也可以焊接固定连接。
操作时,将宽度为3~5mm、长度与不锈钢针1等长的动物肉或内脏从设有圆环凹槽1-1一端的不锈钢针1旋入并包裹着该不锈钢针1及弹簧2,旋至不锈钢针1的另一端时用细钢丝4反方向沿着弹簧2的弹簧圈间隙缠绕至另一端部,并在圆环凹槽1-1中绕1~2圈,剩余的细钢丝4折返至脑线3,以拉力为1~3牛的丝线将细钢丝4和脑线3端部绑扎固定,并使余下的细钢丝4平行贴在脑线3上,将细钢丝4的末端部缠绕脑线3两圈固定之。如果以养殖场的饲料作饵,则可用水化开饲料并将其捏入弹簧2内即可。在主线与脑线3的接合部绑上重物即可投入养殖池垂钓。当甲鱼吞钩后逃跑至脑线3被绷紧时,该弹簧钩就会横卡在甲鱼的咽喉部,钓上岸后,钓手只要用手或钳夹住细钢丝4,放开提钓线的手,弹簧钩会从横卡转变为顺置于甲鱼咽喉部,甲鱼就会自然掉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有振,未经张有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299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