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事故油收集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30781.6 | 申请日: | 2014-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1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杨继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继新 |
主分类号: | B01D36/00 | 分类号: | B01D36/00;C10M17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8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事故 收集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油品领域,尤其指一种事故油收集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大型设备的运转离不开润滑油、液压油。以冶金轧机为例,每年要消耗几百甚至上千吨的工业油品,而这些耗费的油品有一大部分是设备事故(如油管破裂等)的跑冒滴漏和油箱底部放水造成的。漏出的油品从厂房内的排污沟汇入集水坑,再通过泵排到生产污水处理系统,很少一部分作为废油收集起来,大部分是通过加入化学药剂皂化处理,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现有一专利号为201020240100.9名称为一种废润滑油处理设备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废润滑油处理设备,包括污油桶(15)、回收机油桶(16),所述的废润滑油处理设备设污油箱(10)、净油箱(11)和板式滤油机(12),所述的污油桶(15)通过输油泵(13)与污油箱(10)连通;所述的净油箱(11)通过输油泵(14)与回收机油桶(16)连通。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前处理和逐级过滤,起到对油品的深层次过滤作用,有效地去除杂质、水分,恢复油品的粘度和抗乳化性,提高回收油的品质。该技术在废润滑油的处理上做了一定的改进,但对于事故油的回收却没有相应措施,且由于废油来源不确定,处理后的油品不能直接回用。所以其结构和方法还有待于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应用方便、能及时将事故油收集处理并回用的事故油收集处理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由设置在现场集水坑内的液面控制仪、油泵I、集油箱、油泵II、加热器、真空罐、真空泵、冷凝器、油泵III、精滤器、阀门I、阀门II相互连接组成。
作为改进,所述液面控制仪包括有水液位开关和油液位开关,与阀门I、阀门II、油泵I线连接。油泵I的进油口通过管路插入集水坑的液面以下,出油口通过管路与阀门I、阀门II的进口并接,阀门I的出口通向工业污水收集处、阀门II的出口通过排水管路与集油箱的进口连接。
再改进,所述集油箱为相对密封罐体结构,顶部设有进油口,进油口处内置粗滤芯,集油箱底部设有集水槽,集水槽底部设有自动排水阀、通过管路连接到集水坑,集油箱底部还设有出油口,内部安装有分水滤芯,外部通过管路与油泵II连接,油泵II的另一端与加热器、真空罐进油口通过管路串接。分水滤芯由亲油疏水的高分子材料制成。
再改进,所述真空罐为相对密闭的罐体结构,顶部中心开有进油口,顶部侧向开有抽气口,罐体上设有自动消泡器,外部插入式安装。底部正向开有排污口,底部侧向开有出油口II,真空泵通过管路、冷凝器与真空罐体顶部抽气口连接,进油口与加热器、油泵II管连接。出油口II与油泵III、精滤器通过管路串接。
所述事故油收集处理装置中,集油箱、加热器、真空罐、精滤器可设置一套或多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液面控制仪和油泵、高分子分水滤芯、真空脱水系统等完成事故油的收集与净化处理,快捷方便、可大大降低事故损失、节约生产成本,很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是由由设置在现场集水坑21内的液面控制仪1、油泵I2、集油箱3、油泵II4、加热器5、真空罐6、冷凝器7、真空泵8、油泵III9、精滤器10、阀门I13、阀门II14相互连接组成。所述液面控制仪1包括有水液位开关11和油液位开关12,与阀门I13、阀门II14、油泵I2线连接。油泵I2的进油端通过管路插入集水坑的液面以下,出油端通过管路与阀门I13、阀门II14的进口并接,阀门I13的出口通向工业污水收集处。所述集油箱3为相对密封罐体结构,顶部设有进油口I30,与阀门II14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进油口I30处内置粗滤芯15,集油箱3底部设有集水槽16,集水槽16底部设有自动排水阀18、通过排水管路17连接到集水坑21,集油箱3底部还设有出油口I19、内部安装有分水滤芯20,外部通过管路与油泵II4进油端连接,油泵II4的出油端与加热器5的进油端连接。分水滤芯20由亲油疏水的高分子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继新,未经杨继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307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圆形升降截流拍门
- 下一篇:一种浮舱式低压降水封罐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