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纤维织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33363.2 | 申请日: | 2014-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753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6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普莱国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1/10 | 分类号: | D01F1/10;D01F6/90;D01F6/92;D01F6/94;D03D15/00 |
代理公司: | 31210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汤国华<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英属维尔京群岛*** | 国省代码: | 英属维尔京群岛;VG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 织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菌性和吸湿排汗性能良好的纤维织物,其至少一部分纤维含有铜,所述铜是在纺丝过程中添入纤维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纤维织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铜粉添入该织物所用的至少一部分纤维中的步骤,其中使所述铜粉与熔融态的纤维或聚合物母粒混合。本发明的纤维织物的纤维具有X形截面,其相比与普通纤维而言,其表面张力较大,并且能形成多条微小的排水透气管道,提高纤维织物的吸排水和透气能力;本发明在纺丝阶段就已经将铜元素植入纤维中,和纤维均匀紧密的结合,能够提高杀菌效果,而且铜元素能够长久保持,能够在反复洗涤之后仍然具有良好的抗菌、除臭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物,特别地,涉及一种带有抗菌及吸湿排汗功能的纤维织物。本发明还涉及该织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铜元素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近年来,人们广泛利用这一点制造铜纤维服饰、被褥等纺织品,以求达到抑制环境细菌,减少皮肤与细菌的接触感染,提高使用者健康水平。然而,普通的铜纤维服饰往往在纺织过程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加入铜元素,用此类工艺制成的纺织品经过多次洗涤后,附着上去的铜含量就会随着洗涤过程逐次降低,普通纺织品在经过10次洗涤之后基本就会丧失杀菌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很多企业采取电镀、染色等化学方式将铜元素附着与纱线上,这一类化学处理不仅引入了额外的工艺,提高了成本,而且选用溶液、助剂等会引入其他化学物质的残留,对人体产生危害。
文献1(CN101701370A)公开了一种将纳米级别的氧化铜在终缩聚阶段添加并合成于聚酯纤维中。其需要使用多种原料改变纤维聚合反映步骤,工艺较为复杂,操作难度大。
文献2(CN102677215B)公开了一种将抗菌母粒添加入原料中,经氯化亚铜溶液浸泡后纺丝制备抗菌织物,其同样需要使用大量化学反应方法,还要单独制备抗菌母粒,工艺非常复杂。
上述的文献中,均利用了复杂的工艺将铜纤维用化学方法融入纤维中,其成本较高,同时,上述的文献中记载的纤维制品,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但是纤维制品往往容易在多次洗涤之后逐渐丧失抗菌能力,文献1和文献2均没有记载该问题的方案。
另一方面,普通纤维织物,尤其是人工纤维织物不像棉纤维那样透气吸水,贴身穿着不利于透气排汗,长时间穿着既不舒适,也不利于健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中抗菌纤维制备工艺复杂,抗菌效果易逐渐丧失的问题,提出一种抗菌性能持久的纤维织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湿排汗性能较好的纤维织物。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纤维织物,其至少一部分纤维含有铜,所述铜是在纺丝过程中添入纤维的。在纺丝过程中的添加较为容易,且与纤维的结合较为紧密。
对上述铜的存在形式没有特殊要求,只要以具有杀菌效果的形式存在即可。所述铜优选为铜粉末,其粒度在5~50nm。铜粉在纳米级的粒度下,与纤维结合较为紧密,不易被洗涤分离,而且分散更均匀,能够提高杀菌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铜优选为电解铜。电解铜相比于一般的制铜方法,其生产的铜纯度极高,有助于提高杀菌效果。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纤维织物中铜的含量在700ppm以上。700ppm以上一般适合梭织等织物结构紧密的织法,纤维之间相互比较接近,因而700ppm即可达到杀菌效果。
进一步的,根据本发明的纤维织物中铜的含量优选在1500~2000ppm。此处的含量高于之前的700ppm,一般适用于针织等织物较为松散的织法,此时织物纱线之间的间距较大,其缝隙间隔中的除菌难度更大,提高铜含量有助于整体杀菌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纤维织物使用的纤维优选为选自于尼龙纤维、涤纶纤维或氨纶纤维中的至少一种。上述纤维均为常见纤维,原料容易获取,适宜编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普莱国际有限公司,未经普莱国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333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