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40809.4 | 申请日: | 2014-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717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李会峰;李明丰;褚阳;刘锋;夏国富;王奎;习远兵;聂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31/06 | 分类号: | B01J31/06;B01J32/00;B01J35/10;B01J21/04;B01J37/08;B01J27/18;C10G4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氢 催化剂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及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规迫使炼油界更加注重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开发,如何经济合理的生产超低硫油品已成为炼油界目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之一。而开发具有更高活性和选择性的新型加氢催化剂则是生产清洁油品最经济的方法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性能得到改善的加氢催化剂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以下内容:
1.一种加氢催化剂,含有载体和至少一种选自第Ⅷ族和至少一种选自第
ⅥB族的金属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为一种氧化铝成型物,所述氧化铝成型物中含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以所述载体为基准,所述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分数为0.1%-10%。
2.根据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以所述载体为基准,所述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分数为0.3%-5%。
3.根据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醚、高碳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聚氧乙烯胺、聚氧乙烯酰胺、聚丙二醇的环氧乙烷加成物、失水山梨醇酯、蔗糖酯、月桂醇聚氧乙烯醚、油酸聚氧乙烯酯、硬脂酸聚氧乙烯酯、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聚氧乙烯一聚氧丙烯一聚氧乙烯三嵌段共聚物、多元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4.根据3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元醇选自吐温20、吐温40、吐温60、吐温80、司盘-20、司盘-80、曲拉通X-100。
5.根据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物中含有选自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镁、氧化锆、氧化钍、氧化铍中的一种或几种助剂组分,以所述载体为基准,所述助剂组分的质量分数为10%以下。
6.根据5所述的成型物,其特征在于,以所述载体为基准,所述助剂组分的质量分数为0.3%-5%。
7.根据1或5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物中含有粘土和/或分子筛,以所述载体为基准,所述粘土和/或分子筛的质量分数为35%以下。
8.根据7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以所述载体为基准,所述粘土和/或分子筛的质量分数为1%-20%。
9.根据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催化剂为基准,所述催化剂含有50-90重量%的载体,1-10重量%的第Ⅷ族金属组分,5-40重量%的第ⅥB族金属组分。
10.根据9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催化剂为基准,所述催化剂含有60-85重量%的载体,1.5-6重量%的第Ⅷ族金属组分,10-35重量%的第ⅥB族金属组分。
11.一种烃油加氢方法,包括在加氢反应条件下,将烃油与催化剂接触反应,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为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催化剂。
本发明中,所述氧化铝可以是选自γ、η、θ、δ和χ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为γ-氧化铝。所述氧化铝具有常规氧化铝的比表面和孔体积,优先氧化铝的比表面为150-350米2/克,进一步优选为180-320米2/克,优选氧化铝的孔容为0.4-1.1毫升/克,进一步优选为0.5-0.9毫升/克。它们可以是市售的商品也可由现有技术中任意一种方法制备。例如,可以是由选自三水合氧化铝、一水合氧化铝和无定形氢氧化铝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经成型并焙烧后制得。
所述氧化铝的成型采用惯用的方法进行,如压片、滚球、挤条等方法均可。在采用惯用的方法成型时,为确保成型的顺利进行向前述的待成型物料(例如,三水合氧化铝、一水合氧化铝和无定形氢氧化铝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中引入助剂是允许的,例如当挤条时,可以向前述的待成型物料中引入适量助挤剂和水,之后挤出成型。所述助挤剂的种类及用量均可以是本领域常规的,例如常见的助挤剂可以选自田菁粉、甲基纤维素、淀粉、聚乙烯醇、聚乙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氧化铝成型物为一种改性的一水软铝石和/或假一水软铝石经成型、焙烧后得到的γ-氧化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408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