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地下水硬度高效去除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43756.1 | 申请日: | 2014-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2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杨宏;赵月兰;鄢琳;吴城锋;管清坤;王小乐;陈伟;王猛;孟婷;陶慕翔;尚海源;胡希佳;王玉洁;姚仁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张慧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地下水 硬度 高效 去除 方法 装置 | ||
1.地下水硬度高效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区筒壁(9)、导流区筒壁(10)、装置外筒壁(11)、挡板(4)、斜叶桨式搅拌器(5)、集水槽(6)和出水口(7),整个装置的最外面为装置外筒壁(11),装置外筒壁(11)主体为圆直桶,底面为平底,圆直桶的直径大于平底的直径,底面与平底之间为斜面连接,反应区筒壁(9)同轴位于装置外筒壁(11)内部,反应区筒壁(9)的上下两端开口,下端位于装置外筒壁(11)的斜面处并与斜面之间具有空隙,称为回流缝,导流区筒壁(10)同轴位于装置外筒壁(11)、反应区筒壁(9)之间,导流区筒壁(10)的上端位置高于反应区筒壁(9)的上端,导流区筒壁(10)的下端位置高于反应区筒壁(9)的下端,导流区筒壁(10)与反应区筒壁(9)之间的空隙称为导流区Ⅳ,装置外筒壁(11)与导流区筒壁(10)之间的空隙为沉淀区Ⅴ,在沉淀区Ⅴ的最上部为集水槽(6),集水槽(6)设有出水口(7);在反应区筒壁(9)的内侧壁还设有挡板(4),用来保证混合效果,在反应区筒壁(9)内部中心称为反应控制区,将其虚拟分为三个区,从下而上分别为:反应区Ⅰ、反应区Ⅱ、反应区Ⅲ,斜叶桨式搅拌器(5)在每个反应区的中心高度设有斜叶桨,三个反应区的斜叶桨均安装在与电机相连的旋转轴上,反应区Ⅰ、反应区Ⅱ、反应区Ⅲ的斜叶桨尺寸逐次减小;反应区Ⅰ下部设有进水管(1)和石灰乳投加管(2),反应区Ⅰ的上部设有混凝剂投加管(3),装置外筒壁(11)的底部设有排泥放空管(8)。
2.按照权利要求1的地下水硬度高效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四块挡板,四块挡板分别位于夹角90°的垂直方向,挡板面与所在反应区筒壁(9)的径向平行。
3.按照权利要求1的地下水硬度高效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反应区筒壁(9)和导流区筒壁(10)通过支架与装置外筒壁(11)相连固定。
4.采用权利要求1-3的任一装置进行地下水硬度高效去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原水与石灰乳分别经进水管(1)和石灰乳投加管(2)共同加入到反应区Ⅰ下部,并与斜叶桨式搅拌器(5)提升上来的沉淀物进行混合,使石灰和沉淀物快速均匀地分散于水中;絮凝剂经絮凝剂投加管(3)进入反应区Ⅰ上部;
(2)斜叶桨式搅拌器(5)的搅拌使反应区Ⅰ下部的水提升到反应区Ⅰ上部,使投加到Ⅰ区上部的混凝剂与提升上来的水剧烈混合,使混凝剂快速水解、聚合及颗粒脱稳;
(3)反应区斜叶桨式搅拌器(5)将反应区Ⅰ的水提升到反应区Ⅱ进行第一阶段的石灰软化絮凝反应;
(4)反应区Ⅱ的水在斜叶桨式搅拌器的提升作用下进入反应区Ⅲ,进行第二阶段的石灰软化絮凝反应;
(5)反应区Ⅲ中完成石灰软化絮凝反应的水经导流区Ⅳ进入到沉淀区Ⅴ,沉淀区Ⅴ上部为清水层,清水向上经集水槽(6)的出水口(7)流出,沉淀区Ⅴ向下沉降的沉淀物沿回流缝沉到装置的底部,继续经斜叶桨式搅拌器(5)提升至反应区Ⅰ,重新参加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4375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海浪发电装置
- 下一篇:饮用水水库浮泥和流泥的扫吸清淤机具及其清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