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玉米品种耐涝性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47019.9 | 申请日: | 2014-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11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王群;李潮海;张学林;赵亚丽;僧珊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45000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玉米 品种 耐涝性 评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培育与育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玉米品种耐涝性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土壤渍涝危害造成农作物产量损失已是全球性的问题。据统计,全球水分过多的土壤约占l2%,约10%的耕地遭受湿涝灾害,导致作物减产20%,约50%的水浇地受到排水不良的影响。渍涝在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中已成为第二大灾害,占24.2%左右,且有增长的趋势(刘玲,2003;王春乙,2007),在某些地区或某个时期,渍涝的危害比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更大。据统计,1949-1991年,我国洪涝灾害平均每年受灾面积73×106hm2,成灾面积43×106hm2。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涝灾害范围有逐年扩大、发生频率不断提高的趋势,1998年我国共有28个省级区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544万hm2,成灾面积达1599万hm2,受灾人口2.4亿人,直接经济损失2642亿元。2003年淮河流域又出现了大洪水,据江苏、安徽、河南三省不完全统计,受灾农作物520多万hm2,绝收120万hm2。而玉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生产与我国粮食安全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密切关系。但近些年来在我国玉米主产区由于降雨的分配不均给农作物生产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在我国的黄淮海南部和东北局部区域,7-9月份的集中降雨给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形成造成了严重影响,轻则造成玉米减产幅度15-30%,严重年份可高达40%以上,甚至部分区域绝收,渍涝害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玉米稳产和丰产性重要因素之一。
玉米虽然需水较多,但不耐涝,水分过多容易导致玉米涝害。降雨过多,土壤固、液、气三相失调,形成缺氧环境,导致玉米根系呼吸困难,水分和营养物质吸收受阻(王琦,2010),因此选育和推广耐涝的品种是目前减轻渍涝灾害重要的措施之一,但因不同作物品种、生育时期、土壤类型和年份而异,如玉米4叶期是渍涝的敏感期(杨京平,1998),并可以用受渍天数因子(SEW)或受渍抑制天数指数(SDI)作为渍害大小的指标,来判断渍水状况对产量减产幅度的影响(杨京平,2001);玉米7叶以前土壤湿度超过90%以上时,玉米就发育不良(李少昆等,2010),尤其是在玉米幼苗期间,持续3天以上就会出现涝害症状,在黄淮海玉米产区,夏播玉米在雨季早的年份极易出现芽涝现象。淹水1d对玉米产量影响甚微,淹水3d以上减产率40%以上,拔节期淹水5-7d,抽雄期淹水7d夏玉米基本绝收(李香颜,2011)。玉米淹水15d后,增生大量不定根,根区细胞解体成通气组织,严重影响根的生长,叶片中的细胞器—液泡和叶绿体膜结构破坏,最终导致叶片细胞死亡和影响干物质积累(魏和平等,2000)。且玉米在苗期、穗期和花粒期对淹水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苗期最为敏感,产量降幅可到19-27%,其次是穗期,降幅为14.1-19.1%,花粒期最小,降幅为9.5-11.6%(僧珊珊,2012)。且不同品种对淹水的响应亦不尽相同,但目前对玉米品种抗渍涝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尚未建立。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玉米品种耐涝性评价方法,针对易涝区玉米品种的科学正确选择问题,以实现易涝区玉米的高产稳产和降低病虫害发生及产量损失为目标,为我国易涝区域实现玉米大面积丰产稳产提供有效途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玉米品种耐涝性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采用盆栽淹水鉴定,在玉米3叶期,淹水处理6天,保持水面过土不小于5cm,选择叶色、叶形态、茎色和根形态4个指标进行评价:
各指标的具体标准为:
玉米耐涝性的评价指标及得分标准:
选择叶色、叶形态、茎色和根形态4个指标进行评价:
(a)、叶片形态:
(b)、叶片颜色:
(c)、茎颜色:
(d)、根形态:
玉米耐涝等级的确定:
Ⅰ级:为高度耐涝品种,无涝害症状得分在≥26分;
Ⅱ级:为耐涝品种,耐涝害症状得分在20~26分;
Ⅲ级:为中度耐涝品种,耐涝害症状得分在13~19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农业大学,未经河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470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频器和无线通信设备
- 下一篇:LED手电筒光控开关